龙虎风云会览山 群贤毕至谱新篇——解读闻喜式的报告文学《龙虎风云会览山》
刘志伟
《大风歌》飞过历史的天空,桐乡大地又出现《风采歌》《九凤歌》,这姊妹三个的大美风范,倾城倾国,人们感叹,咱闻喜也有了真正的作家了。
2001年中考期间,东镇中学在县城召开“东中学校发展联谊恳谈会”,我们邀“三歌”作者田、任二公参加并请其为客座教授,散场时,我不揣冒昧地说:“你们写的‘三歌’精彩异常,若再能写一篇《览山歌》岂不更美?”二公听后于7月下旬谱就《龙虎风云会览山》,来年招生前在《闻喜报》以对开四版发出,社会反响巨大,此文获取成功。驻美大使柴泽民把它与“三歌”并论挥毫题词“三歌四篇,风云壮观”。作为本篇报告文学的配角和这段历史的见证人,不时萌动想说两句的愿望,就以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军张志坚读该文后题的“龙虎风云会览山,群贤毕至谱新篇”为题,谈谈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一、将生活的真实与文学的优美融和在一起谱就云蒸霞蔚的览山歌
文中描述的览山教学楼奠基时在一块石头上写几行红漆字,盖一方红盖头,放一挂鞭炮来寄托创业者情怀的事;裴宝珠副县长为遏止生源外流把儿子和侄女送进闻中就读的事;贫困生李文会抄课本、当小工赚学费的事使我不时想起昨天。
1999至2001是东中三年三大步,三步三跨越的关键之年。从硬件上来说,第一年投资十万元创办览山书院,第二年借百万元建中等教学楼,第三年集千万元建大型教学楼。从软件上来讲,创办览山书院旨在探索办学新路和改革教学模式,此举使得教学成绩一路攀升,令人陶醉。
作家面对教育大周期与慢效益的长久性;循序渐进与潜移默化的过程性;文化传承与精神熏陶的时空性;崇尚科学与人性完善的独特性和教学育人的针对性,没有就教课书阐释教育,而是把一个个包含酸甜苦辣咸的真实人物和一幕幕伴随喜悦、冲动、奋斗和超越的工作串联成一幅彼此呼应而又紧密相连的国画长卷,一路逶迤,跌宕起伏地演绎了东中人奋力争先、占领闻喜教育制高点的拼搏行为,让读者目不暇接,喘气不匀,可作者是气定神闲,暗运内力,用兰亭之笔“书写一卷天文字,付与大地仔细看”,那红扑扑的览山硕果压弯了东中苍老的枝头,令人刮目相看,至此可以掩卷了,可令人耳目一新的是作者又“般若千万,情缘无限”地“携一身灵空专为译她而来”——览山考察团与美国教授团的北大校园偶遇攀谈又引发了作者的激情,地理的、政治的、伦理的、宗教的、天文的……在北大的象牙之塔里放纵流淌,令人拍案叫绝,至此,作者长出一口气画个句号搁笔实为功德圆满,读者也禁不住长吁短叹,高手行笔也不过如此了,可读者欣喜地又看到下文,“请你且复掌中杯,再听取新生曲度”——“工地上一片建筑的浪潮,潮起潮落,动人心魄,机声轰鸣,吼声喧天,焊弧烁烁,炽光闪闪,立夏至白露120天,10000000÷120=83000(元)!——一天一个8.3万,十天一个赤壁大战!”艰苦卓绝的工程渲染再次把全文曲调拔向新的高度,我们不能不惊讶作者的布局谋篇、匠心独运的高超。东中校园建设之笔与徐迟《哥德巴赫猜想》中对“文革”的精彩铺张手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全文层层推进、节节拔高、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地把读者引向思想的山巅。
作者将手中的画笔在生活的色盘里一润,又在艺术的纯净水里微微地吮吸一刹那,然后舒腕轻轻抖落笔尖的翰墨,在报告文学的宣纸上点滴、洒涂、皴擦、描摹,逆锋推笔,层层染色,直教神韵延伸到画卷之外而成了一曲天外之歌,意境高远地展现了一幅云蒸霞蔚的教育长卷,取得了“高山流水”难以企及的动人效果和“阳春白雪”难以赢得的读者感动。
二、艺术的柔毫泼洒出的执着人物充满刚柔之美
《龙虎风云会览山》与其说是报告文学,不如定格为旋律优美的纪实散文更准确——“他白日做了几回梦,梦见一轮红日不时从东中升起来,就是睁开双眼,眼前还幻化出一片太阳的碎片,他弄不清是当真做梦?还是把梦当真!”主人公温锋苦苦求索东中生存发展的形象跃然纸上。当写到学子的骄人成绩时,用燃烧的激情涂抹起来——“这是心的呼唤,这是爱的奉献,这是览山的窗口,这是闻喜老百姓的企盼。这是空谷幽兰,这是高寒杜鹃,这是老林中的人参,这是苦寒中盛开的雪莲!”读之使人热血沸腾,教师的形象塑造,不论是群体的还是个体的都玲珑剔透,惟妙惟肖,同样现出了作者那高超的文学内功——“兰老师强支着软弱的身体,蹲班在今天的晚自习里,安静地像一滴苍白的水。她深情地注视着她的众学生,教室里的学习气氛非常之浓,学习成效非常之高,她看见那些才智的蓓蕾在一朵朵地烂漫地开放,她好象放蜂人把这一窝蜂放进了万紫千红的季节里……”作者的激情的潜流款款涌动,给览山教师形象着上了浓淡相宜的色彩。览山人的故事是真实的,动人的,只是作者为了艺术的需要做了集中概括,做了典型化处理,抒发了作者对人才兴校战略的赞美。我们品读此文不时被作者的激情感染,为激情的故事感动,与激情燃烧的岁月共鸣。
作品给读者留下感动的同时也给东中人以激励和鞭策,览山人只觉得诚恐诚慌。“问鼎京城”是我们的一个教育活动,意在让学生探寻北大、清华,开阔眼界,但并未企求、也不可能得到作者描写的那样的结果。览山学生与美国教授的交流合影是真事,但远不是那样娴熟地能运用美式英语与老外交流,况且交流话题的深度和广度使我们惊讶不已,超乎了我们的想象,但这却给览山学生们带来了巨大的成功动机和向往意识,充满了刚柔之美。
三、将空灵峰巅的“绿色教学”笼罩在诗化的意境里给人以朦胧的神往
教育题材的作品历来难写,反映教育战线的上乘作品为数不多,刘心武也只写了一个《班主任》,影视作品也只有《苗苗》等为数不多的作品引起轰动。《龙虎风云会览山》的成功,关键是作家对教学艺术的理解和对教育科学的感悟作了成功的诠释。通篇用了六个章节反映览山的教学方法,信誓旦旦的览山目标引出了至美至善的兰一鹤和白子夏。兰一鹤倾洒数学灵光,激情演绎古老数学史话,发散思维,融化教育,导之以理,诱之以趣,通过质疑让学生智慧的心灵迸射出创造的火花,用“■”搭起跨越知识鸿沟的桥梁,用爱的意识流动和透支身体健康的代价带领学生攀缘在知识的山崖上,通过周冲之和哥德巴赫在数学王国跋涉推演的艰难和辉煌,震撼学生心灵,并因此生成某种“向往意识”和“成就动机”,两千五百年前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当代素质教育理论通过览山教师的课堂艺术得到了融和与发挥,白子夏的“愉快教学”营造了一块绿色的太阳岛……教、学、诱、导、质疑、探究、升华,将语言材料转化为美丽的雨花石,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激发情感体验,把思想的触角深入到学生的心灵深处,实现心与心的交流、共鸣和碰撞,在美的和谐中潜移默化的实现教学相长……终于在览山之巅垒积了一个光芒四射的空灵之珠——绿色教学!使人驻足观望,引发思考和共鸣。览山人的敬业精神、探索精神、奉献精神和追求卓越的品质在读者的心里激起波澜,真是“龙虎风云会览山,群贤毕至谱新篇”!——《大风歌》的“得道寡助”,《九凤歌》的“红色复播”,不正是用这样的艺术手段垒积起来的吗?
作者成功塑造教师形象和对教育艺术成功表述的同时,我们不免看到有徐迟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的影子在晃动,“问鼎京城”一节也看到了李四光的地质学理论在漂移。
四、作家的创作风格在桐乡沃土里衍生的“闻喜文学现象”尤为可贵
闻喜以前没有出现这样的作家是时间问题,现在出现了是时代的必然。“大风”式的文学风格是在五千年文化积淀的肥沃的土壤深处滋生的。用料姜石塑造出的张希华就能展现出“大美气象”;用峨嵋岭上的黄泥巴捏出的吕万福就能引发人们对“精神患者”的思考,难怪大风歌一出世,运城王西兰就称之为“河东报告文学第一篇”,令北京何西来慨叹:“原来报告文学也可以这样使用语言呵!”用地方特色衍生出的篇章既能赋予地方生活以真实的美,又能还原美于地方生活的真实,实为独具特色的“闻喜式的报告文学”,但土过火就不美了,比如对览山校领导一班人的形象描述和语言使用,倒像是几个浇地的农民蹲在地头捏弄事哩,没了那种学者风度,这能说美吗?当然这只是我的一己之见,以供大家参考。《龙虎风云会览山》发出后所形成的“造势运动”,完全超出了我们的预料,各地学生蜂拥而至,以致超员一千多,逼得我们租了东镇七一中学和五四一技校,由此引发的扩编、扩师、扩轨现象令我们措手不及,社会各界与学生家长对览山书院所寄予的过高期望,超过了我们的办学能力,扩编、扩师、扩轨之后,因措手不及,览山走起了下坡路,大车一旦下坡就不可遏制,用廉莹夫人的话说:“你们能对得起作家的那篇文章吗”?
感谢二位作家艺术地再现了闻喜教育龙腾虎跃、风云壮观的搏击场景,感谢他们为七千名教育工作者谱写的一曲科教兴县的奋进之歌!
二00四年十一月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25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