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去南京其实是参加一个会议。会议主办方很用心,也很了解我的癖好,下车伊始就向我详细介绍南京市一些著名景观,例如紫金山、玄武湖、雨花台、总统府、中山陵等等,还逐一进行展开式讲解,对我说可以趁着会议间歇,到想去的地方走走看看。他们的功课做的非常好,讲解几乎不啻于专业导游,可谓图文并茂,引人入胜。而我的眼睛却从一开始就紧紧盯住了一个所在,久久没有离开过,以至于他们讲解什么时候结束的我都不知道。原因很简单,那几个字,虽然已经静静流淌千年,但仍然有一种勾魂夺魄的魔力,能瞬间牢牢锁住人的一切思绪。这个所在,便是:秦淮河。我看着这三个字,有一种说不出的悸动和兴奋,冥冥中感觉,这次看上去和秦淮河的不期而遇,实际是上早已经注定的,她将会有很多很多事情要告诉我。
一共是两天的会议日程。大多数参会者都选择最后一天会议结束后再去景区游玩。我则实在按捺不住一颗躁动不安的心,在第一天下午,第一阶段会议刚一结束,便急忙向停车场快步走去。主办方的同志看我行色匆匆,大概知道我的去意,说安排几个人陪同我前去,我向他们摆摆手,婉言谢绝他们的好意,正好一辆空驶的出租车停在面前,话不多说,我赶紧跳上车,快速说出目的地,司机师傅更是手脚麻利,一阵油门声中,车子驶离会议中心,直奔秦淮河而去。
跟很多省会城市不太一样,南京市并不限号出行,可没想到的是,今天是周末,秦淮河又在老市区,路上居然一点都不堵车。这让在北京生活习惯了,每次出门都要把堵车时间计算在内的我,一时间有点不知所措,幸福来得太突然,我竟没有做好准备。
车子稳稳停在景区南门,我走下车,还没来得及呼吸一口这里的空气,便已经被一座牌坊吸引走全部的注意力。牌坊面南背北,高了上下不到十米,宽也就在五米左右,比起大部分江南牌坊,明显是清秀温婉很多,在午后阳光的照耀下,柔柔弱弱,袅袅婷婷,像一位风姿绰约的少女,正敛衽万福,笑迎八方来客。牌坊上题有三个大字:“古秦淮”,也是一样的骨感十足,两边是一副金字楹联:
都是主人且领略六朝烟水暂留过客莫辜负九曲风光
对仗工整,严丝合缝。短短二十余字,竟似乎将秦淮河的轻灵与厚重全部涵盖在内,谦虚中透着自豪,浪漫中透着严谨,让人无法不对牌坊后面的世界充满好奇。这个开头,我只能说怎一个好字了得。
既然主人好客,那么且容我简单收拾一下心情,安排一下脚步,去里面一探究竟吧。
走进去,两边是古色古香的建筑,当然,跟很多古城古街道类似,这些建筑都是后来仿制的,只是它们仿制的模板来至于明代。我相信很多第一次来这里的人和我一样,最早接触到秦淮河是从杜牧的《泊秦淮》开始的,印象中是高中时期,语文测试卷子中,反复会出现这么一道题:杜牧诗《泊秦淮》中“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商女”是指什么?还会给你几个选项,比如A:经商的女子B:商人的妻子等等,老师会反复告诫那些选错的同学,所以自然而然的,秦淮河开始在脑子里留下印记来,再加上我对大唐盛世有一种天生的依赖感,所以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一直坚信,秦淮河就鼎盛在杜牧们的诗文中。可是,当我一点点翻看史书,这才发现,大唐盛世只不过是一个开端,而杜牧的诗也只是一粒种子,秦淮河真正怒放的时刻,却是在明代,这一点,明太祖朱元璋功不可没。
老朱先生建立大明王朝,定都金陵,也就是现在的南京,当时国家刚刚经历战乱,所谓生民凋敝,百废待兴,老朱虽然制定了很多有利于发展生产的政策,但是治理国家,钱粮是必需的,又不能找老百姓去摊派,因为他自己就是社会底层出身,深知百姓疾苦,这让我们这位洪武万岁很是头痛了一阵子。后来,毕竟是卖过猪肉的小商贩,他一眼就看到了秦淮河蕴藏着无限商机。
这里有必要提一下秦淮河和南京市的关系了。秦淮河,长江下游右岸支流。古称龙藏浦,汉代起称淮水,唐以后改称秦淮。秦淮河有南北两源,北源句容河发源于句容市宝华山南麓,南源溧水河发源于南京市溧水区东庐山,两河在南京市江宁区方山埭西北村汇合成秦淮河干流,绕过方山向西北至外城城门上坊门从东水关流入南京城,由东向西横贯市区,南部从西水关流出,注入长江。秦淮河大部分在南京市境内,是南京市最大的地区性河流,其航运、灌溉作用,孕育了南京古老文明,被称为南京的母亲河。
母亲河,意味着没有秦淮河就没有南京市,秦淮河对南京之重要性可见一斑。再加上南京当时是首都,首都的母亲河,怎么可能会少得了商机?老朱先生灵机一动,准备大力发展秦淮河实体经济来提高税收,那么哪种实体经济税收最高呢?老朱充分发挥实事求是的精神,化身普通小商贩到秦淮河两岸搞调研,并根据自己的实地考察结果作出决定:开妓院!没错,各位并没有看错,我也并不是疯子,这个决定确确实实是朱元璋亲自定下的,并记录在《明太祖实录》中,凡事都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个决定对于当时的大明王朝来说,只能是利大于弊。朱元璋为了烘托气氛,刺激消费,在官妓开业的时候,还亲自手书一副对联高悬门楣。
上联:此地有佳山佳水,佳风佳月,更兼有佳人佳事,添千秋佳话;下联:世间多痴男痴女,痴心痴梦,况复多痴情痴意,是几辈痴人。
写完后颇有几分得意,还跟心腹爱将徐达互相讨论几番,徐达更是赞颂有加。抛开拍马屁的成分不说,老朱这副对联确实很出彩,将山水风月,痴男怨女写的惟妙惟肖,由此可知,老朱不愧是个天才。
由于老朱的引领时尚,民间顿时跟风而起,没多久,秦淮河两岸便脂粉堆叠,蜂拥蝶舞,隋唐年间那个店铺林立,贩夫遍地,诗人成排,商女旖旎的秦淮河又回来了,而且有过之而无不及,地方财政税收直线上涨,银子源源不断滚入国库,老朱自然乐不可支,看着账目簿,不禁拈须而笑曰:朕心甚慰,朕心甚慰!
从此秦淮河成了金陵城最可靠的经济收入来源,尽管后来因为官员腐败,娼宿而不好好上班工作,朱元璋一怒之下关闭了官妓,但是民间的妓院还是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并且一直持续下去,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还产生了晚明“秦淮八艳”,柳如是、李香君、董小宛、陈圆圆……后世史书中,李香君血溅《桃花扇》;柳如是与钱谦益分分合合;董小宛成了顺治皇帝的董鄂妃;陈圆圆则是夹在李自成、吴三桂等明末最狠的几个角色中间,这些凄美动人的故事,给“秦淮八艳”们披上一层神秘圣洁的面纱。只是我想再说说陈圆圆,“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不管是演义还是稗官野史,吴三桂投诚,放清兵进入关这是事实,大清代替大明王朝也是事实。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不是老朱当年的风月经济造成了大明的灭亡?亦或是说老朱最终还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尚且在不可定论之间。
不管怎样,秦淮河是不会在意孰对孰错的,她依然是一汪温柔烟波,注视着两岸来来往往的人们。我当然也不会去纠结这些问题,留给历史学家们吧,我呢,且放缓脚步,继续前行。
走进去不到一百米,便看到一排游船停靠在水里,河水不是很深,加之岸边护栏修的很高,我只得趴在护栏上,方能看到秦淮河的真面貌。时值下午三四点钟,太阳光斜照在水面上,我却看不到有想象中的波光粼粼出现。整条河水就像个刚吃完午饭,不巧还喝的微醺的妖娆少妇,两腮泛红的,慵懒的躺在自家院子中的躺椅上午睡,偶尔有风轻轻扇动她的衣袂,吹起些许波纹。大部分时间就那么一动不动,仿佛这一觉就是千年。水上的画舫也静静的排队拥在一起,岸边人很多,却没有人购票乘船,我向售票处的工作人员打听此事,她们看着我,表露出非常惊讶的表情说:你不知道夜游秦淮河吗?哦,好吧,其实对于我来讲,白天和夜晚的秦淮河又有几多差别呢?
天下文枢目光好不容易从河面上脱离,岸边的一个牌坊很快引起我的注意。这个牌坊的大小跟南门处的相仿,上书四个大字:天下文枢!就在牌坊前面不远处,挂着一张黄绸布的帘子,上面黑体浓墨写着四个大楷:江南贡院。
江南贡院看来,我已经在不经意间走到了夫子庙前。果然,顺着牌坊的朝向望去,一座庙宇式的建筑映入眼帘。我去过山东曲阜市的孔庙,那里是全天下纪念夫子的祖庭,之前是夫子后人们居住的地方,现在改为祭祀之用。而南京夫子庙则不然,这里最初的用处是学校。东晋时期的猛人之一,王导,是夫子庙的奠基人。
说起王导先生,那实在是威名赫赫,东晋一朝号称“王与马,共天下”的王氏家族的代表之一。也是我个人认为能与号称“千古第一相”的前秦宰相王猛相提并论的人物。王导先后历经三朝,东晋史上最有名的三大叛乱,都是王导一手平定,最后官至宰相,死后被谥为“文献”。他看到东晋建国以来,上层社会人心不古,底层百姓苦不堪言,年轻人看到的都是打打杀杀,年老者也都忘记了该有的礼节和风度,整个社会就像春秋战国时代一样,礼乐崩坏,所以向晋元帝进言说:当务之急就是要抓教育,只有将古圣先贤的道义向生民们传播,让大家懂得礼义廉耻,成教化,定风俗,才能使得民众知理,国家强盛。其实这些道理最浅显不过,只是当时的司马家族的帝王们热衷于搞政治,时不时的叛乱一下,不是今天叔叔打侄子,就是明天弟弟杀哥哥,玩儿的不亦乐乎,根本没心思去管教育。社会大环境如此,更能凸显出王导的远见卓识,于是学宫应运而生。
建学校必须拜夫子,这是自古以来的规矩,到了北宋年间,将这里正式改建为夫子庙,一来继续当做学宫使用,二来可以作为孔子祭祀之地,莘莘学子们在这里,一面受圣人的熏陶,一面怀揣济世报国之心,期待着有一天自己的名字也能出现在庙堂之上。尤其是到了明清两代,江南的科考成绩明显要高于北方,后人精心论证过,最大的原因在于我国经济中心的转移,从明代开始,资本主义的萌芽开始在江南出现,手工业作坊大量产生,尤其是以秦淮河,苏杭,扬州为代表,民众的生活条件明显高于北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们开始越来越重视教育和科考,读书人更是把“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作为目标和节操。群众基础的强大,必然造就整体实力的雄厚,如同我们国家现在的乒乓球一样,随便挑出一个来,都能笑傲全世界。一代又一代崇文尚儒,最终沉淀出天下文枢这幅牌匾,也造就南京夫子庙,使之成为中国四大文庙之一。
夫子庙的票价并不贵,三十五元一位,买票进去后才发现,这里比曲阜孔庙要小很多。但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照壁、泮池、牌坊、聚星亭、魁星阁、棂星门、大成殿都应有尽有。进门后通往大成殿的甬道两旁,竖立着四座青铜人像,信步过去一看,原来是孔门四大弟子,分别是冉有,子路,闵子骞,端木赐。在他们的前方,大成殿门口,便是夫子的雕像了,老夫子双手平摊,微微上举,面露微笑,在雕像旁边,竖着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四个大字:生民未有。我想,能担得起这四个字的,千古之下,也只有夫子一人而已。走进大成殿,里面空间并不是很大,四周墙壁上镌刻着孔子周游列国发生的故事,形象生动。高处悬挂着一块块匾额,都是对夫子伟大人生的赞誉和崇拜之词。大成殿后面有几块石碑,元文宗时期所刻,一块是封孔门四圣,即亚圣孟轲,复圣颜渊,述圣孔伋,宗圣曾参;另一块是封夫子的夫人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夫人”的。碑文已经被玻璃罩详加保护起来,透过厚厚的玻璃,我依然能感受到元朝皇帝对于夫子的敬畏之心。可见不管是农耕民族还是游牧民族,大家都同根同源,参拜的都是同一个圣人。
走过大成殿,便是明德堂,也就是学子们苦读之所。因为房子并不是很高,我能清晰辨认出“明德堂”这三个字的落款,是文天祥。没错,就是那个将南宋朝廷一个人扛在肩上,和忽必烈缠斗数年之久,写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那个文天祥。他是南宋宝佑四年的状元,殿试时一篇长达一万余字的策论,未打草稿,直接一气呵成,考官和当时的皇帝宋理宗都惊为天人,主考官上奏说:这个试卷以古代的事情作为借鉴,忠心肝胆好似铁石,我以为能得到这样的人才可喜可贺。宋理宗更是御笔亲批点文天祥为状元,并感慨道:此天之祥,乃宋之瑞也!
文天祥在文章中写出了忠肝义胆,日后更是用实际行动将这四个字诠释的淋漓尽致。当蒙古铁骑横扫欧亚大陆,南宋政权风雨飘摇之际,他几乎以一己之力,独撑危局。一方面他要对抗元世祖忽必烈的强势进攻,一方面还要提防来自内部偏安一隅的投降思潮。有的人曾笑话他说:你这么做纯属是赶着绵羊去和猛虎争斗。文天祥答曰:我也知道是这么回事。但是,国家抚养培育臣民百姓三百多年,一旦有危急,征集天下的兵丁,没有一人一骑入卫京师,我为此感到深深地遗憾。所以不自量力,而以身殉国,希望天下忠臣义士将会有听说此事后而奋起的。依靠仁义取胜就可以自立,依靠人多就可以促成事业成功,如果按此而行,那么国家就有保障了。
作为读书人,文天祥高中状元,做到极致;作为一个官员,文天祥为国捐躯,视死如归,同样也做到了极致。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岂不正是孔夫子当年的明训?孔子说成仁,孟子说取义,在我看来,文天祥这两样都做到了,所以,将他的题字挂在明德堂上,可以配享圣人的荣耀,是再合适不过的事情。
夫子庙总共就三进院落,走出明德堂,外面是两条街道,一左一右,像是两条狭长的臂膀,将夫子庙拥在怀里。这便是传说中的夫子庙东西两市了,里面的人流量明显要比夫子庙中拥挤很多,街道两边除了卖小吃的便是卖旅游纪念品的,“南京雨花石专卖”等字样更是随处可见。这时候已经接近傍晚,店铺里,街面上,人潮逐渐汹涌起来,商贩们不失时机,不遗余力的向游人们推销着自己家的商品。一时间,充满南京地方特色的叫卖,游客们来自全国各地的方言,景区大广播中流淌出的古琴曲,交织在一起,组成好一派繁华景象。这里的旅游资源确实很丰富:你可以在江南贡院里身穿汉服,装扮成古代举人,感受一下文化的厚重;也可以让自己淹没在小吃堆里,放下矜持,大快朵颐;还可以跟随处可见的古迹亲密接触,自拍连连;甚至你可以找个角落安静地坐在那里,一边看人来人往,一边心中默念杜牧们的千古绝唱。
我的选择是最后一个,坐在秦淮河岸边,天下文枢牌坊之下,看着渐渐西沉的太阳,想着它快点下山,我好登上游船,夜游秦淮河。秦淮河,夫子庙,秦淮河,夫子庙,我随口念叨了几遍,忽然一种难以名状的奇怪想法漫上心头:夫子庙是一个供圣贤读圣贤的地方,而秦淮河呢?鼎盛时期两岸几乎布满了烟花柳巷,两个本该格格不入的事物,却毫无违和感的相依相存,这实在是件奇事。可以想象,一边是书生们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一边是柳如是们艳若桃李,环佩玎珰;一边是夫子谆谆教导,一边是名妓轻歌曼舞。恐怕也只有在这条秦淮河上,才能同时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符号。
我甚至有个近乎疯狂的想法,那就是孔夫子如果在隋唐或者大明时期醒来,信步来到秦淮河岸边,更或者他老人家也坐上游船,看到两岸鳞次栉比的风月之所,听到姑娘们婉转诱人的情歌艳词,心中会作何感想。我宁愿相信他老人家不会一口老血喷洒在地,而是会静下心去,感受这来自普通生民的欢喜哀愁。毕竟,我们的情诗师祖---《诗经》,就出自老夫子之手呢,那里面随便挑出一首情歌来,都是先民们毫无遮拦的直抒胸臆,又与秦淮众女子有何不同呢?何为大雅?何为大俗?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到底哪个更招人喜爱?我想,秦淮不语,便已经给出答案。
只是夕阳恼人,他好像也喜欢多看几眼秦淮河,所以一只懒懒的呆在半空,不愿落到山的那边去。我一看时间还早,而游船码头处在我刚才愣神的那段时间,早已排起了长龙,我是不太喜欢凑热闹的,当下决定沿着秦淮河接着往下走,说不定还会有什么收获在等着我。
走过几座小桥,桥上成为拍照者的“圣地”,上至五六十岁的“围巾大妈”,下至豆蔻年华的青年男女,都在用镜头表达着他们对于小桥流水的喜爱。我也不能免俗,随手拍了几张,在翻看照片时,隐约发现一张照片有些与众不同。别的照片基本上都是木质阁楼,斗角飞檐,唯独这张,角落里隐隐露出一段灰白色的围墙,虽然只是那么一小部分,但是青砖黛瓦在秦淮河的映衬下,已经显得十分有诗意,像一幅简化的水墨山水,让我啧啧称奇。我大概辨别一下方向,迈步下桥,向这片围墙走去。
围墙就在南门的侧面,因为刚进来时,这边在施工,建筑专用的蓝色铁板遮挡了我的视线,不然的话,我很有可能第一个目标就是这里。两道围墙,簇拥起一条小巷,白色的墙体,黑色的墙头,颜色对比鲜明,跟人一种非常强烈的既视感。
小巷入口处,题有三个大字:乌衣巷。我不禁开始得意自己的预感,看来秦淮河没有让我失望,在我即将走出去的时候,见到了乌衣巷。就冲着三个字,我就有理由说,这次秦淮河之行,不但头开的漂亮,结尾也一样深邃。
关于乌衣巷的来历,有很多种版本。有的人说是因为王谢两大家族世居于此,两家子弟以穿黑衣服为流行和尊崇,故此得名;也有的说是当年三国时期吴侯孙权在这里屯兵,兵士们大都身着黑色军服,所以称为乌衣巷;更有甚者,将刘禹锡的“王谢堂前燕”改为“王榭堂前燕”,说这里原住民叫做王榭,还给他配上一段传奇故事,说王榭以航海打渔为生,某次出海,遇到大风浪,王榭的船翻覆于波涛之中,他本人也被海水冲到一个叫乌衣国的地方,在那里遇到当地土著,并结婚生子,很多年后,他返回南京,来到自己的故居,为了纪念在乌衣国的那段生活经历,这才把这里改名叫“乌衣巷”。
个人认为第一种可能性最大,理由很简单,也只有王家和谢家这两个名人辈出,声名远播的豪门望族,才会给自己居住的地方取这么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三国时期的兵士们具体穿什么军服已经很难考证,而且当时三足鼎立,各自列土封疆,战乱频仍,烽火不断,兵士们的生命尚且朝不保夕,哪里有那么多闲情逸致来给自己的军营起名字呢?至于第三种,应该纯属杜撰,没有一丝一毫的可信度,只是人们在茶余饭后,谈论起刘禹锡的那首诗时,给他添加一些传奇色彩而已。
何谓王谢?之前已经说过帮助司马睿建立东晋,与司马家族共天下的王导,而谢氏家族的代表则是力挽狂澜于既倒,匡扶大厦与将倾的谢安。当年前秦皇帝苻坚,不听王猛临死前的劝告,毅然决然的指挥百万大军,投鞭断流,列阵于淝水,妄图一举拿下东晋,统一全国。此时东晋,王导已经不在人世,经过多年的内耗,早已不复司马睿当年的威势。朝中大员们也毫无斗志,闻听苻坚大军兵临城下,纷纷上书请降。唯独谢安,镇定自若,一面有条不紊的调派军队前线应敌,一面向军队主将面授破敌之策。只是东晋能组织起来的军队也不过十万,面对十倍与自己的敌人,很多大将都表示心中没底,他们通过各种渠道向谢安表达不安之心,但是谢安却一直是一副高深莫测的表情,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只是淡然地告诉他们该如何行军如何进兵,并说:你们只管按照我说的去做,其他的我都已经安排妥当,此战必胜也!然后竟携友人一起登山游玩去了,至晚方归。老谢的这份淡定感染了将士们,他们见主帅如此笃定的认为胜利是属于东晋的,也就不再去担心敌我那么大的差距,一时军心鼓舞,士气大振。并最终在淝水一战中,将前秦百万大军消灭殆尽,也使得苻坚在一片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中狼狈逃回,并饮恨郁郁而终。
此战的胜利奠定谢安的历史地位,使谢安的声望达到了顶点,以总统诸军之功,进拜太保。而更让人敬佩的是,当胜利的消息传到建康时,谢安正在与客人下棋。他看完捷报,便放在座位旁,不动声色地继续下棋。客人憋不住问他,谢安淡淡地说:没什么,孩子们已经打败敌人了。直到下完了棋,客人告辞以后,谢安才抑制不住心头的喜悦,舞跃入室,把木屐底上的屐齿都碰断了。
可惜功高震主,老谢的丰功伟绩,惹得很多人嫉妒,这些人在外敌大兵压境时选择投降,可是看到有人通过苦战建功立业时,却立马跳出来拆台,历朝历代都不缺这样的宵小之徒。他们频繁向皇帝进言,说谢安已经无官可封,接下来他就会称帝,取而代之。皇帝是最忌讳这些词汇的,再加上本来心中都有些忌惮,所以开始对老谢有些漫不经心。老谢是何许人也?长期的斗争经验告诉他,是时候急流勇退了,淝水之战后第三年,老谢随便找了个借口交出兵权,养老致士,并与四个月后病逝,与世长辞。在他死后三十五年,刘裕便终结了东晋的统治,开始南北朝时代。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司马家族被刘裕几乎清扫殆尽,而王导谢安两族的封爵却未被褫夺和废除。历史也最终记下的是谢安在淝水之战中的运筹帷幄,决胜千里,那些在幕后行鬼蜮伎俩的小人们,历史留给他们的只是一个垃圾堆罢了。
从乌衣巷王谢两族的深宅大院中,还走出过王羲之,王献之,并称书法二圣,谢灵运更是被尊称为中国山水诗的鼻祖,他与谢氏后裔的大诗人谢惠连、谢朓,在文学史上并称三谢。这些都是在中国文坛上熠熠生辉的名字,他们的作品感染着一代又一代国人,为他们提供着养分和动力。可是他们的养分又从哪里来呢?答案很明显,那就是秦淮河。王谢两族最终还是走向没落,原来车马盈门,宾客如云的乌衣巷也逐渐变得萧条,到了唐代,更是干脆变为一片废墟,使得不少人为之唏嘘不止。所以才有了刘禹锡那首千古名篇,才有了飞入寻常百姓家。
在人们都已经渐渐忘却乌衣巷时,是秦淮河,也只有秦淮河,依然每日每夜从巷口缓缓流过,依然用她温柔的目光,注视着巷子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她不因这里曾走出王导谢安们而躁动不安,也不因这里最终成为断壁残垣而忘却思念。范文正公在《岳阳楼记》中的那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想,也是可以用来送给秦淮河的。
此时正是夕阳西下,在我准备要走进乌衣巷时,无意间回头看了一眼西边的天空,或许是上天的安排,还是后人刻意按照刘禹锡的诗在乌衣巷口对面建了一家酒馆,我正好看到,一缕斜阳,正好落在那家酒馆的屋顶,不疾不徐的照射进乌衣巷口!那一刻,我浑身一震,仿佛看到刘禹锡正站在我身边,只见他背着双手,身影被夕阳拉得很长,清癯的面容,深邃的双眼,对着乌衣巷口徘徊良久,然后猛地停下脚步,准备吟出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就在那一瞬间,我感到有种湿漉漉的东西模糊了我的双眼,可能,是秦淮河荏苒的岁月,亦或者是她永不干涸,温软的水气。
这就是秦淮河,从远古走来,滋润着金陵城每一寸热土。你可以对她的灯红酒绿进行鄙夷,但就是这种灯红酒绿供养着历朝历代;你可以对她的胭脂金粉进行指责,但就是这些胭脂金粉造就着美丽传说;你可以对她的隔江犹唱进行批评,但就是这种隔江犹唱成就了千古名篇。她一头将夫子圣人揽入怀中,一头将秦淮八艳抛头露面,这本身就极度完美的诠释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试想着,这两种文化哪怕有一种不够彻底,都无法表明秦淮河的神奇所在。她拥有着文天祥那样的忠肝义胆,坚贞不屈;也拥有着谢安王导那样胸怀天下,保家卫国;有着王羲之谢灵运那样力透纸背,恣意潇洒;当然,还有着董小宛陈圆圆那样的红颜若水,凄美缠绵。
将这些都糅合在一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秦淮河文化,才是我们愿意看到的完美秦淮河。
也自然不枉我与你的这次完美邂逅。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14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