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共唐山市委宣传部组织开展了文艺作品征集活动。本期推出《唐山市“以文艺之光,铸时代之魂”——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主题文艺作品展(四)》(作品按名称拼音首字母排序或随机排序)。
以影赞美(摄影作品)
《红旗下》李淑梅摄
《欢乐进了农家院》周凤军摄
《健身》毕卫国摄
《健身彩带舞起来》韩茂民摄
《栗熟》王爱军摄
《锣鼓喧天》王瑞娟摄
《晒得大地一片红》周凤军摄
《山里各庄的复兴号》孟淑安摄
《文化惠民演出》姜明婷摄
《我如此热爱唐山》隋军摄
《校园里的欢声笑语》花桂兰摄
《月映港城》刘国坤摄
以画显意(绘画作品)
陈乾油画《家乡的风景》
陈望相油画《欲晓》
陈晓远中国画《紫气东来永春秋》
高波中国画《清风》
高品龙中国画《过雨荷花满庭香》
谷妍中国画《红梅赞》
顾晓雪中国画《铜墙铁壁》
刘文远中国画《漁舟唱晚》
孟凡刚中国画《故园馨风》
王庆涛中国画《争先恐后》
赵国峰中国画《喜逢盛世》
以诗言志(诗歌作品)
春到轩辕阁
作者:燕山阿紫
走向轩辕黄帝的浮雕
耀眼的晨曦
照在他岩石耸立的身上
云朵在他的天空开成白莲
喜鹊们在眼前飞舞
我站在他的身旁仰望
蔚蓝如海
他手中的斧头闪着光芒
我习惯以他为圆心
打开春天的扉页
松柏更新记忆垂柳
成为湖畔含羞的新娘
嫩绿在枯草间若隐若现
白玉兰紫玉兰开满枝头
寻芳的游人越来越多
燕雀和花草各有各的乐土
它们冷暖自知
通向轩辕阁的路任你选择
从东南西北任何方向起步
旋转的画都会扑入你的视野
我喜欢从东门进入
沿着波澜不惊的湖畔漫步
走过生机盎然的山坡
榆叶梅捧出红艳的浪漫
树上的杏花梨花樱花
与地上的野花怀抱锦绣
蜜蜂和蝴蝶结伴同行
它们在花的海洋畅游
走过舒缓适度的个台阶
它们在脚下沉默听心跳如歌
擦去微凉的汗水飞檐凌空的
轩辕阁打开迷人的面纱
眺望凝望俯视我该如何
把春的诗篇读懂登高望远
我的目光抵达蜿蜒起伏的龙山
钢城大桥宛如雨后的彩虹
是连接城市和乡村的幸福之路
鸥鹭们在黄台湖莲花岛上飞翔
辽阔如此生动呼吸如此温暖
春的消息在耳畔婉转
沉睡的泥土舒活筋骨
金黄的连翘嫣然一笑
梦中的鼓点选定了节拍
丁香和桃花在山林中盛开
湖中的芦苇
打开青葱的日历
轩辕阁被姹紫嫣红簇拥
与中国梦同行的水城迁安
手捧诗情和画意
恭候五湖四海的朋友来悦读
《哦,唐山》
作者:孙虹
单位:唐山市艺术研究所
哦,唐山
你是矿井里吱呀传动的回响
百年来奏着工业文明的赞歌
你是钢炉中激进迸发的火焰
昼夜里闪耀昂扬炽热的光芒
你是七六年轰然倒塌的噩梦
也是废墟里浴火重生的凤凰
哦,唐山
你是伯夷叔齐采薇明志的风骨
你是太宗曹妃戎马征途中的一缕柔光
你是曹雪芹红楼一梦的哀叹
是燕赵名士们慷慨的吟唱
但你更是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
是无产阶级先驱李大钊的故乡
我看到,你的心里
有昂首阔步的气魄和精益求精的执着
我看到,你的身上
有年轻的热情,也有历史的沧桑
封建的皇朝
在遵化的清东陵里埋葬
历史的风尘
却在滦州的古城里飘扬
来唐山
你能在景忠山看山顶的落日
也能在乐亭的滩边看海上的朝阳
去南湖大剧院看一场感人肺腑的演出
再去唐山宴把冀东的美食品尝
你听
剧场里倏忽传来的曲调
是评剧宛转悠扬的唱腔
你看
那幕布上活灵活现的影象
是皮影大师们世代磨砺的传承
去吧
让多玛乐园里装满孩童的笑声
再把灵魂放逐到乐亭三岛的净土上
行到水穷,是自然的风景
坐看云起,有人文的光芒
哦,唐山
你是一座文化沉淀的古城
也是一座灾后重建的新城
你的肩上挑着祖国现代化的重担
中华文明的河流在你血液里流淌
哦,唐山
人民记住你
不止因为四十多年前的灾难
更因为你蓬勃向上的朝气
如今,二十大冲锋的号角已经吹响
我们众志成城,砥砺奋进
我们凯歌高奏,再铸辉煌
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
唐山这座英雄城市
和他坚强不屈的精神
将与祖国共同迎接明日的朝阳
清风一缕
刘敬君
我曾突发奇想:几百年后,这世界会是什么样子?思量再三,答案是,没答案。或者换个说法:一切皆有可能。回顾身后几十年变化,尚且感到不可思议,不要说几百年了。比如大山深处的小陵村,现在这个样子,他们二百多年前的先人,想象得到吗?
这是个谜一样的村庄。
小陵村,当地人并不这么叫,而是去掉“村”,再加个儿话音:“小陵儿”。本地方言特点是二声上不去,所以起初听起来感觉怪怪的。我家在大山王庄,问起这个村,人们往东北方向一指:就那儿!仿佛近在眼前,直线距离也确实不远,过了三里地的桃花峪村就是。闲来无事,我出于好奇,骑上摩托车去看。走近才知道,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就是没路。此后听老人说,“陵”是陵寝,村里曾有一座小格格陵墓。据说,一位皇帝率王公大臣出巡,途经玉田县境,一个二三岁小格格在彩亭桥病逝,便在当地下葬,派人守陵。守陵人都是满族人,世代繁衍,便有了这个满族村。
这次我边走边打听,还开了导航。导航一度把我指引到一条小路:狭窄、颠簸、崎岖,坡高、草盛、树密。整个人被神秘埋起来,似乎行走在墓穴中,绕几个弯,一片果树园前没了路。我关掉导航,退回去重走,期间几次走错,有一次偏离了大方向,绕到和何心庄附近,但一路打听,最终还是来到小陵村。
一进村,路面依然很低,但宽多了,且修了柏油路,起伏、弯曲、安静。正值晚秋,清风徐徐,路两旁一人多高的山坡上,长满了荆棘、茅草、拉拉蔓、喇叭花,粉色、黄色、白色的野菊花,还有柿子树、花椒树、枣树、榆树棵子等,还不时有一片片各种形状的玉米地。这些植物褐色、枯黄、金黄、嫩绿、紫红、半黄半绿、半红半黄,直的弯的、高的矮的,聚的散的、软的硬的、粗的细的、正的歪的、长的短的……杂糅在一起,就像二百多年历史,聚散、荣辱、成败,苦辣酸甜,一齐涌上心头。
植物在喧嚣,偶尔有一群鸟叽叽喳喳,或者扑啦啦飞起,人和车辆倒显得稀罕,村里村外都是如此,即便看到干活的人也是专注地干活,走路的人一门心思走路,门口歇息的人一脸平静,仿佛那些植物和小鸟才是这里的主人。这里路口实在太多,有大有小,有长有短,有高有低,就像一棵树的枝杈,主干分出好多分支,分支再有更多分支。最终你可能被带到绝境,也可能是山脚,水沟,也可能回到出发地,或者无法预知的哪个地方。因为村里村外主路都是柏油路,我才不至于迷路。
“清”风迎面扑来,路两边画的是清代服饰,生活场景,各种风俗,还有关于清代各种制度的介绍。左转右转,上上下下,终于爬上一个相对平坦的最高处。路依旧弯曲、安静,路面整洁,家家户户门口也都很利落,与众不同时的是,门口几乎都有柿子树,红红的圆圆的柿子满树都是,仿佛吵闹着要跳下来。农村一般比较安静,但总有沿街叫卖的,有摆摊卖货的,有几位老人聚在一起闲聊的,有来来回回办事的。这里却清静得能听到自己的脚步声,小虫在草丛里跳来跳去声,枯黄的树叶在地上的滚动声。音响、招牌、厂房、高楼、拥堵、吵闹,都与这里无缘。置身这片净土,仿佛自己也是一棵草,一棵树,一朵花,一只鸟,一滴水,一条鱼,一阵清风,一块石子。这是一种习惯,一种矜持,一种清高,一种修养,一种境界,还是其他什么?说不清楚。有一家门口堆了一大片玉米,一部分玉米还挂着薄薄的白色的皮,明显是用了收割机。一位妇女在收拾院子,一个小孩在玉米堆上趴着玩。或许被这环境浸染,本想过去聊下村子情况,最终没有打破这份宁静,不忍,不敢,不愿?说不清。在最北面街道上,只有稀稀疏疏几户人家,户与户之间都有空地。空地不空,长着玉米,爬着长长的倭瓜秧,地面、土堆、山坡、墙上、树上,到处都是,大片的叶子有的碧绿,有的发黄,有的干枯,地上躺着几个黄色倭瓜。北面是山,有的高大直挺,有棱有角,似威猛的将军,有的像个礼帽,有的像馒头。
见到一位老人赶路,我上去搭话,问他这里是不是小陵村,真实目的是想问格格陵寝遗址在哪儿。不料他一句话把我问愣了:“你说老村还是新村?”原来还有新旧之说。我只好顺着问下去,哪里是新村,哪里是老村?老人往西面一指:“那边是老村。”又往我来的方向一指,“那边是新小陵儿。”
不用说,格格陵寝遗址在旧村。
为了抄近路,我下了柏油路,走上一条通往老村的土路。虽说是土路,还不算很窄,看去感觉也不远,谁知道,是走迷宫的感觉。方向是西方,可并不是一路向西,大方向也不是。它一会儿向南,一会儿向北,一会儿向西,一会儿又回来,而且那方向也并不是正南正北,都是斜的、弯的,也不是平的,一会儿爬坡,一会儿溜下去,路面往往还是一边高一边低,有坚硬的车辙,车轱辘把石子辗轧得乱蹦乱响。有时会看到几十块大些的石头排列比较有序,有时满地是黑色、青色的碎石子,有时是大大小小,或平或尖,或深或浅的各色石头。两旁的荆棘、野草、杂树更多更密更高,我感觉自己是走在三百年前的路上。最亮眼的依旧是柿子树,柿子有的已经红透了,有的半青半黄,有的还比较青。柿子树有的枝繁叶茂,有的光秃秃的,有的正不时飞下一两片叶子。
有时我不想拐弯,可是不得不拐,因为前方没有路。有好几个路口,往哪边拐?看哪条接近目的地,就一头扎下去,可是很快就发觉错了,因为前面又没有路,又几个路口,几个方向。有一次我来了倔脾气,非要沿着那条路走,谁知七拐八拐,路越来越窄,最窄的地方看不到路,看到前方有路才知道要从那里通过,两边是没过头顶的草和树,路两边的草和树还搭在一起,脚下是齐腰深的茅草。我放慢速度,大气不敢出,终于穿过去,前面又是陡坡,冲下去是玉米地,往远方看,四面都是山,头上看,空旷寂寥的天,近处是看不到尽头的草、树、玉米、羊肠小路。要去的小陵村就在前面,可就是过不去。幸亏我骑了摩托,要是步行,怕是一天也走不出去。
最后是沿着比较宽的路试探着走,没路了就原路返回,到了主路上,自己也不知道怎么绕出来的。
抗日战争期间,这个村相对平静,鬼子不进村征粮、派差。原因之一就是日军怕遭遇伏击;其二,听说这里是皇陵禁地,有神护佑,因而有所忌讳;三是这个大山深处的孤零零的村庄实在太小,收成又不好,战略意义不大。
年5月扫荡时,日军看村子四周地势复杂,道路更像个水沟,沟沟坎坎,泥泞不堪,甚至还有积水,里边也就十多户人家,便没有进去,在村口向村里开炮,连续三发都打偏了,只是震倒三间年久失修的房子。炮兵打完走了,观察员没发现有人出村,带队少尉命令蹲守部队例行公事搜索一下就撤。时间不长,蹲守日伪军便被偷袭,日伪军后方大约二十米处草棵子里,八路军机枪手突然射击,打出五发子弹,命中两个鬼子,一个曹长,一个号兵,还有三个鬼子去向不明。然后八路军50多人端着刺刀冲过去,伪军很快丧失战斗意志,七八分钟结束战斗。伪军死了15个,其余伪军脱掉衣服,放下武器装备,穿着裤头被放走。鬼子炮兵分队长半路也挨了冷枪重伤,最后死在蓟县。其他时间来小陵村的日伪军,基本上半路就被杀掉,连尸体都看不到。日伪军曾发现一个打冷枪的民兵,在山上用炮打不着,用枪瞄准瞄不上。
小陵村由旧址搬到现在位置,是因为年一场大水。那年夏天,连阴天半个月,忽然下了两个小时特大暴雨,导致泥石流从山上猛兽般呼啸而至,瞬间把村子淹没,据经历过的老人讲,还没明白过来怎么回事,水从堂地和后窗户就冲进房子,又从前门和前面窗户流出去。
走近小陵村旧址,视野开阔,气象雄伟,秀色可餐。这里南北西三面环山,如果站在高处看,东面也是山,那是玉田古八景之一——燕山叠翠。山上植被茂密,山下果树一片连着一片,群山环抱中还有一汪碧水,湖水西北方有山上的泉水日夜流淌。站在山下,看着远近高低层层叠叠的绿,还有点缀其间的淡黄,紫红,浅粉,呼吸着清爽新鲜的空气,像刚出锅的鸡蛋羹鲜嫩诱人,整个人仿佛变得年轻,身心轻松似水中的鱼,宁静如月光下的湖水。
我在当地人带领下去看格格陵遗址。
西南方向,那座满是高大茂密松柏的山上,便是皇陵遗址所在。山脚下三五米处,穿过半人高的荒草,绕过凌乱的树棵子,踩着落叶与乱石,七拐八拐,磕磕绊绊爬上去。在一片枯黄的草丛里,我看到一个塌陷的坑,坑东北方石缝中有一棵小榆树,枝干又细又长又弯,主干分出两个分支,弱不禁风的样子,树叶还是绿的,阳光直射下的叶子看去是鹅黄色。榆树旁边还有松树,倾斜在坑边,看不到根和主干,松叶有的深绿,有的干枯。南面有小槐树,或者说槐树苗更确切,我平生第一次看到如此纤细、单薄、绵软、多姿的小槐树,叶子嫩嫩的,绿绿的,让人爱怜。西南方向还有一棵花椒树,分了很多枝杈,有的直立向上,有的探向了坑里。东北方向已经坍塌,几大块长满青苔的石头胡乱堆砌,棱角毕现。所谓石头,很可能是被破坏的三合土块,土块缝隙间长出一抱枯黄的蒿子,发出特有的香气。坑里更多的是干枯的树枝,有的已经糟透了,最下面横着一棵小树,根须茂盛。黄色的野菊花最自由,几乎到处都有它的身影。登着破旧的石头下去,可以看到里面有光滑的四壁,那是用三合土夯实的四壁,上面长满了深浅不一形状各异的青苔。墓坑长方形,座东北朝西南,宽约一米八,长度三米左右。高度也在三米左右。
这里曾经是占地六亩的皇家陵寝,有牌楼、神道、大门、香房、水房、享殿、宝顶、地宫等建筑,守陵兵上百,周围有红绿青桩,皇家气派,神圣威严,如今衰败得只剩残坑。
小陵村人二百多年来历经战乱、饥荒、水患、瘟疫,看惯世间百态,尝尽人情冷暖,如今成了远近闻名的满族风情村,过上富足宁静的生活。
清风习习,心静如水。
我与滦河石的情缘
滦河,是河北省第二大河,全长公里,在乐亭县南兜网铺注入渤海。滦河流域分布着大小河流近百条,灌溉了万亩良田,无愧于家乡“母亲河”的称号。耸立的群山、纵横的沟壑,为滦河孕育了丰富的奇石资源。既有化石、矿物晶体,又有造型石,更有丰富的图纹石……这些奇石质、形、色、纹、意俱全,在浩瀚的中华奇石中,滦河石独树一帜,向世人充分展示了婀娜多姿的魅力和独诗情画意的文化韵味。
我生活在滦河之滨的一个小村庄里。从小在滦河边长大的我,从记事起就与滦河结下了不解之缘。常常和小伙伴们去滦河戏水,放鸭放鹅,拾贝壳,捡小石头……我对滦河的依恋已经渗入到我的血脉里,尤其对滦河石情有独钟。
有时到小伙伴家里去玩,见到人家有方方正正的砚台,有碧绿的翡翠烟袋嘴,有叮当响的玉镯子,有温润透明的玛瑙玉坠,这些小石头是我以前从未见过的,我羡慕极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知道了翡翠、玛瑙都是石头的一种,是经过打磨、加工而成的。我对石头的认识也更近了一步。
一年冬天,我如期到伊逊河(滦河的一个支流)边看石,捡到一方图纹石,高6cm、宽7cm、厚1cm,在平面上展现一个人头像,乳白色的图案在石面的中心位置,明暗对比度、清晰度、色彩对比度都恰到好处。那脸庞白净端庄,流露出坚毅又略带淡泊的神情,那双微微内陷的大眼睛,闪烁着智慧的光,让你觉得他能看透一切,看透未来。当时我就想,这不正是一位目光深邃的智者吗?
还有一次,我去承德游玩,发现了一块滦河墨石。它细腻平滑,像一枚乌黑发亮的纽扣镶在一望无垠的沙滩上。我默默俯下身,将其放在掌心,仔细端详,爱不释手。最后小心翼翼的把它放进贴身的口袋,将其带回家,供日后赏玩。
滦河上游丰宁县境内是热河生物群化石重要产地之一,也是省级资源保护区,这里有一亿五千万年的古植物、古鱼类、古哺乳、爬行两栖类、古鸟类和古昆虫类等化石。我有幸拾得一块生物化石,上面均匀地镶嵌着两条小鱼,两个海螺和一个贝壳。我把它送给儿子,孩子对它爱不释手:“这不正是最生动的自然读物?”我希望孩子能够好好收藏,感悟滦河石的博大精深。化石是一本不朽的书,它记录了沧海桑田的变迁,“珍石有语”,在与它的对话中也能悟出生活的哲理。
我与滦河石有着数十年深厚的感情,并且这种感情历久弥坚。我收藏滦河石也已经十余年了,它朴实、厚重,没有雨花石的华丽动人,没有筋脉石的铮铮傲骨,没有灵璧石的丰富韵律……所以不被人们所青睐。但滦河石也是一种古老、天然的艺术品,展现着它的独特魅力,它是大自然的孩子,是地球上顽强可爱的精灵,享受着日月的照耀和风雨的洗礼。滦河石图案精彩,它是质、形、色、纹巧妙变化和完美组合,有鬼斧神工之妙,其图纹之美,能包罗万象,往往使人浮想联翩。我希望它可以作为后起之秀,把它天然的韵味展示给世人,并引发我们无限的遐想。我希望有更多的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45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