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大地发挥,童年的审美天性,强化日常景观审美的创意。
儿童的景观美欣赏在原则上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充分吸收前人和成人的审美经验,印证旅游景观欣赏;二是极大地发挥童年的审美天性,强化日常景观审美的创意。
印证旅游景观欣赏是一种书景结合、读看合一的旅游审美活动。它的特点是以前人或成人的审美感受为依据去发现和品味真实存在的景观。“泰山天下雄”是前人的审美感受。“雄”在哪里呢?
为什么只说“泰山天下雄”呢?需要引导儿童去作审美印证。泰山体积庞伟、山形垒积,坡度陡峭,这是自身的“雄”。
泰山位于华北平原和齐鲁丘陵上,高超的海拔与宽阔的平原、低矮的丘陵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是地理位置的“雄”,这两点构成泰山区别于其他峰岳的稳重、磅礴和雄伟的特点,成为五岳之首。
认识了泰山的雄,就可以把泰山作为典范,用于其他山岳的审美参照,在比较中认识和把握其他景观的审美特征和感受。
由于时间的推移,沧田桑海,景观变化是很大的,于是印证审美有时会成为设想审美,也就是以眼前的景物为基础,依据前人的景观审美感受来想象前人所描绘的景观。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是李白对三峡景观的审美感受,而今天我们游览三峡时,猿声和轻舟只能是审美的虚设了。
设想审美同样具有印证的意义,它使景观审美出现层次性。想象中的古代三峡和审视中的现在三峡同时出现在审美主体的视域中,虚实结合,历史与现实共存,丰富了感受,引发了比较,增加了暗示。
在带领儿童欣赏旅游景观时,应当注意引导儿童逐步把握景观的形式美,先从色彩、形状、气势等形式因素入手,再扩展到整体形式画面的构想和观赏。
一般地说,儿童个体意识较强,一朵花、一条鱼、一块雨花石,他能够细细地品味、慢慢地观赏,深深地依恋,而对一座山、一处园林、一片森林,则往往缺乏整体把握的能力,要引导儿童从不同的角度去看景观,从中发现不同的造型和意味。
这样可以培养儿童的景观审美兴趣、审美耐力、审美品鉴力和审美发现力。目前旅游景观审美往往只局限于某物像某物的比拟性观赏,这块石头像大象,那棵大树像老鹰,这种观赏方式的局限性在于,它丢弃了景观本身变幻无穷、情趣盎然的形式美。
目前儿童的景观美育应十分注重提高欣赏景观形式美的能力。同样,在游览历史名胜时,要注意引导儿童在看的同时,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
名山是历史的见证和储藏,它回响着战争的呐喊、飘逸着诗人的头巾、滥殇了哲人的思想;寺观有其独特的文化,沉积着威严、凝结了肃穆、笼罩着神秘。
这些景观引导儿童步入了文化宝库,在惊喜、好奇、有趣、疑惧的观赏中,去领受祖辈留下的精神财富。景观是综合性的文化结晶,儿童景观欣赏的内容也是异常丰富的。
童年的审美感受受感官分工的限制较小,具有弥漫性和混沌性的特点。一种总体的情绪扩散和情感寄托总是笼罩在一定的经常活动的审美空间里。
童年日常景观具有浸润性的特点。一位在乡村长大的儿童,村庙、祠堂、蚱蜢、狗尾草、篱笆、石敢当等如果能够成为他童年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55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