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国画、油画等形式一样,图纹石的审美主要包括外形、构图、色彩、主题等要素。
对于图纹石来说,外形的完美与否是一个重要指标(俗称石品,即石头的品相)。但是,一般人往往会忽略掉,也多不作为鉴评标准的指标,这大概是因为图纹石包括原石和切割石两大类,很难统一表述。但不可否认,就像绘画艺术强调形式美一样,图纹石的外形也需要强调形式美,有时候图纹很美,主题很好,但是石头外形欠佳,形式不美,与图纹、匀称、韵律、节奏等一样,图纹石的外形大体也应该符合这些要求。如雨花石品相讲究扁薄端圆,扩而广之,卵石类图纹石大体可以参照此要求,讲究浑圆端庄,厚薄适宜,无论正圆、椭圆、正方、长方,外形轮廓一般不宜出现曲直凹凸的生硬线条和缺损块面。切割石一般以几何形状为主,其外形轮廓宜方或圆或扇形或规则几何形状,符合国画欣赏的原理。也可以是不规则形状,但大体也应该符合形式美学的法则。无论卵石还是切割石,其厚度都不应太薄,也不宜太厚。
比较难以把握的是,类似草花石,乳源彩石之类的切割打磨类图纹石,其外形一般以随行居多,似乎是介于卵石图纹石和平面切割图纹石之间的,这也是为了充分展现其图纹之美。近十年来,包括黄河石、长江石等以水冲卵石为代表的图纹石,也频频出现了这种切割打磨类。
构图是图纹石的生命,特别是对于一些以画面感来衡量欣赏的图纹石构图,我们更多的是参照绘画的表现手法和技法去考量其画面美感的。这里面有一个前提,就是图纹石的外形要与画面形式相一致或者基本接近(切割石往往已经尽量向国画的形式靠拢了,不少原石则会有一些缺憾),也就是说形式是前提,也很重要。图纹石的画面与绘画类型比较接近的形式包括:国画、油画、版画、壁画、岩画、水彩画、水粉画、漫画等,尤其是国画和油画,最为典型。关于画面(国画)的构图法则,其实传统画论(尤其是山水画)已经有了非常充分的表述了,大部分都可以借鉴和移用。如布势、主次、对比、均衡、疏密、开合等。特别是有关山水画构图有“五字法”的形象性概述-----按“之”“甲”“由”“则”“须”五个字的结构样式来分割空间:“之”字是左推右让,“甲”字是上重下轻,“由”字是上轻下重,“则”字是左实右虚,“须”字是左虚右实。再如“散点透视”中的“三远法”,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称:“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也就是以仰视、俯视、平视等不同的视点来描绘画中的景物,打破焦点透视观察景物的局限。此外,画面石的构图也可以借鉴一下摄影构图的形式,包括水平线、垂直线、对角线、曲线、汇聚线、分割线、三角线、开放式、封闭式等多种构图方式。
色彩石图纹石的亮点。一般来说,图纹石比起造型石来,更强调的是其色彩夺目明丽。但是,色彩是为主题服务的,也就是说,色彩图案要与所反映得特定主题内容相符合,色与纹合,一味的强调色彩鲜丽,往往也会走入误区。当然,除非七彩皆备,即使没有主题内容,也属难得一见。一般色彩达到四种以上,就很难得了,从画面感来说,如果说,油画注重色彩艳丽的话,那么国画比较强调水墨韵味,甚至可以墨分五色。与绘画的色彩来作比较,奇石的色彩大多是间色、过渡色为主,纯粹的色彩极少见到,也弥足珍贵。图纹石中的许多石种,其具有画面感的大多皆备油画和国画这两种风格,但总体来说以国画风格的居多。即使国画风格的,也并不仅仅以水墨韵味取胜,而是兼有设色重彩风格的,如青海七彩石、台湾玫瑰石等。
目前,以国画石来命名的图纹石不下五六种之多,包括广西草花石、云南大理石、四川长江石、河南嵩山画石、贵州页岩画石等,有的是原石,更多的是切割打磨石,其中最经典的莫过于草花石和大理石。如广西草花石,又称国画石,产于广西来宾市武宣县,形成于4.7亿年前的古生代,故又称古生石画。草花石的图纹,是由于各种致色矿物溶液沿节理裂隙及毛细孔充填,在一定程度风化情况下,呈现出绚丽多彩的色纹。景观绮丽,层次分明,高山湖沼,松柏花草无所不有,惟妙惟肖,有的轻描淡写,有的浓墨重彩。有时候还会呈现太阳和月亮图像,这大多是单体珊瑚或海百合茎化石的横切面的结果。
特别是大理石(以水墨花品种最为典型),其色纹的流动感、大片的留白、黑白分明以及墨分五色、山水画意等特征,自晚明以来,倍受文人画家的青眛,清代林则徐也发出了“欲尽废宋元之画”之说辞,著名文学家、书法家阮元则将它径称为“石画”,在《论石画》一诗中也有此感叹:“惟此点苍山,画工不得比。……..始叹造化奇,厌却绢与纸。”大理石成为了国画石中最具文化内涵和代表性的石种。近些年来,大理石新开发出了一种河底石,系点苍山的大理石原矿坠落河中,经过亿万年水洗淘汰而成,其色彩和画面更似油画,色彩丰富而又浓烈,画面感也颇似油画风格。
如果喜欢小编的文章记得点个“赞”,再点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20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