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
是一座拥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
钟灵毓秀,人杰地灵
文脉悠长,融汇古今
年10月31日
南京拥有了一张全新的城市名片
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创意城市网络“文学之都”
成为中国首个获此殊荣的城市
人们不禁要问
“世界文学之都”为什么偏偏是南京?
钟灵毓秀美善地
南京与文学,源远流长。南京坐落在我国东南地区,位于长江下游中部,襟江带湖,东连富饶的长江三角洲,西靠皖南丘陵,南接太湖水网,北邻辽阔的江淮平原。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在此融合交流,以汉文化为主体的华夏文明在江南得以佑护、延续、发展、繁荣。诸葛亮曾言:
“
钟山龙盘,石头虎踞
此乃帝王之宅也
”历史上的南京,以35.公里长的明京城城墙围合的范围为核心。南京城的中心是一片“宽平宏衍之区”,东面以钟山为代表的一系列山脉宛若巨龙蟠伏;西面以石头山(今清凉山、国防园一带)为代表的一系列山脉宛如猛虎蹲踞;北面覆舟山(今小九华山)和鸡笼山连成天然的屏障;南面有秦淮河蜿蜒流淌,隔水近处聚宝山(今雨花台)宛如几案陈列在眼前,远处牛首山宛若天阙双峰峙立。如此的山水形胜之地,无疑是历代帝王建都的首选。
南京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吸引了五湖四海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史学家、书画家、留学生、僧侣、传教士等,前来创业、为官、求学、访友、致仕、弘法、传教、游历,更催生了一部又一部中外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造就了一位又一位声震寰宇的文学巨匠,铸就了一个又一个中国文学史上的辉煌。
文采风流甲海内
文化是南京这座城市的底色和灵魂。
民国年间的中央大学教授、南京市通志馆馆长卢前在《南京对世界文化的贡献》一文中评价道:
“
南京,我们与其说它
是经济的名都,无宁说是政治的都城
与其说是政治的名城,无宁说是文化的名都
不仅是中国的文化城、东方的文化城
也是世界上少有的文化名城之一
”古往今来,南京独特的山川形胜和丰厚的历史底蕴,给世人提供了不竭的创作灵感和源泉。南京是中国文学走向独立和自觉的启航之城,更是中国文学活动和文学传统绵延不绝、高潮迭起的城市。
诚如清代旅居南京的文人余怀《板桥杂记》所言:
“
金陵古称佳丽地
衣冠文物,胜于江南
文采风流,甲于海内
”在遭受劫难时,南京不因城郭宫阙被毁而失去魅力,金陵怀古成为新的文学主题;明清的通俗文学,小说、戏剧同样不乏典范与经典;近现代以来,南京有如雷贯耳的作家,有耳熟能详的作品。可以说,南京是中国文学巨匠的聚集地,是重要的文学著作生产地,是各类戏曲的创作传播地,是中国重要的文化中心。南京为世界留下了数不胜数的诗词曲赋、名篇佳作,谱写了脍炙人口的精彩华章。
在这里,不仅诞生了中国第一所分科大学“文学馆”,制订了诗歌声律必须遵循的“四声八病”说;在诗歌创作上也呈现出熠熠光彩。胡小石先生在《南京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一文中评价道:
“
合而观之
南京在文学史上可谓诗国
”古代,金陵为中国和世界带来了郭璞的游仙诗,谢灵运、谢朓的山水诗,鲍照的乐府诗、边塞诗,庾信的宫体诗,李白、崔颢、刘禹锡、杜牧、李商隐、韦庄等人的“金陵怀古”诗,李璟、李煜和冯延巳的南唐词,辛弃疾、文天祥的爱国诗,王安石、李清照、史可法、纳兰性德、郑板桥的咏怀诗,高丽使节郑梦周和荷兰画家、诗人约翰·尼霍夫的赞美诗,以及袁枚的《随园诗话》等。
情有独钟诵金陵
李白曾在给安州裴长史的书信中说“白本家金陵,世为右姓”,这样写很有可能是句戏言,但李白喜欢金陵,是不争的事实。青年时,他在秦淮河边的长干里与商人之妇相遇,以凄婉的笔调,为思夫的她写下“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闲暇时,他或立于江边,远眺船队于江水间往来,或在寻常巷陌中寻古探幽,更多的时候是结交朋友,豪饮设宴,慷慨解囊,一年内“散金三十余万”。中年时,他再访南京,游览名胜,往来唱和,离开金陵时,用深情的笔调写下“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知天命之年,他又一次来访南京,意外遇见好友崔侍郎,他乡遇故知,分外亲切,两人结伴同游,几乎游遍了金陵名胜古迹。他们在燕子矶江上赏月,在秦淮河游船吟诗,在孙楚酒楼饮酒,在梨园听新曲。两个好友在月下唱和畅饮,泛舟秦淮,酒至酣处,弃舟上岸,高歌古曲,尽兴而归。
元至大勤有书堂刊本《分类补注李太白诗》书影
李白一生中,究竟来南京有多少次已无法考证,但从他的诗中,可以发现他的足迹遍布长干里、雨花台、东山、板桥、新林浦、白鹭洲、鸡笼山、覆舟山、钟山、狮子山、冶城、凤凰台、落星墩、保宁寺、瓦官寺、甘露寺、白下亭、劳劳亭、灵谷寺、征虏亭、白杨路、玄武湖、朱雀航等地,几乎是走遍了整个金陵。李白先后写了有关金陵的59首诗,难怪叶兆言说:“李白几乎成了南京形象代言人。”
南京与文学,融会贯通。从古代追溯至今,当代南京作家群星光璀璨,作品层出不穷,文学品牌林立,文学奖项众多……据统计,有一万多部文学作品、近百位文学大家都与南京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放眼世界,又有多种外国文学作品在南京翻译成中文,广泛传播。不管是在南京成书的文学作品,还是著书讲述南京故事,南京对于文学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朱绪曾《金陵诗征》、陈作霖《国朝金陵诗征》《续金陵诗征》全面展现“诗国”南京的成果自不必说,随着年南京开埠,鲁迅、周作人、巴金、胡风、曹禺、朱自清、俞平伯、张恨水、张爱玲、阿垅、郭沫若、余光中、周而复、赛珍珠等文学家,以及陈三立、王伯沆、仇埰、王孝煃、柳诒徵、吴梅、黄侃、汪辟疆、胡小石、陈中凡、汪东、唐圭璋、卢前、叶灵凤、吴白匋、陈白尘、陈瘦竹、沈祖棻、孙望、程千帆等文学史家都曾在南京求学、教学、游历或生活。朱自清《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巴金《死去的太阳》、赛珍珠《大地》、曹禺《原野》、阿垅《南京》(又名《南京血祭》)、张恨水《秦淮世家》《丹凤街》、张友鸾《魂断文德桥》、程先甲《金陵赋》、路翎《云雀》以及郭沫若《南京印象》等,或是在南京创作,或是以南京为背景创作。
当代南京,文学一直滋养着这座古都,成为现代城市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无论文学创作、阅读分享还是传播交流,都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南京诞生和汇聚了一大批具有全国乃至世界影响力的作家,如李龙云、海笑、赵本夫、朱苏进、范小青、叶兆言、苏童、毕飞宇、周梅森、储福金、庞瑞垠、俞律、冯亦同、黄梵、徐志耕、方之、黄蓓佳、韩东、薛冰、傅宁军、程章灿、鲁敏、鲁羊、朱辉、胡弦、曹寇、王大进、黄孝阳、丁捷、姞文等。在南京诞生或以南京为题材的著名作品有:吴强《红日》、胡石言《柳堡的故事》、沈西蒙等《霓虹灯下的哨兵》(合著)、梁晓声《今夜有暴风雪》、苏童《黄雀记》《妻妾成群》、毕飞宇《青衣》《推拿》、周梅森《人民的名义》,以及周而复《南京的陷落》、海笑《红红的雨花石》、叶兆言《南京人》《南京传》、庞瑞垠《秦淮世家》、徐志耕《南京大屠杀》、严歌苓《金陵十三钗》、薛冰《家住六朝烟水间》、傅宁军《南京先生》、程章灿《旧时燕:文学之都的传奇》、姞文《长干里》等。
有情无不知望乡
南朝萧齐永明九年()的春天,28岁的谢朓离开京城建康(今南京),赶赴荆州治所江陵。途中,他创作了《鼓吹曲》十首,其中“颂藩德”的《入朝曲》云:
“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
逶迤带绿水,迢递起朱楼。
飞甍夹驰道,垂杨荫御沟。
凝笳翼高盖,叠鼓送华辀。
献纳云台表,功名良可收。
”及至余年后的年2月,百万读者参与、百日斟酌评出、名家担当评委的“南京城市名片”——十张当选名片、十张提名名片正式揭晓,其中,“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入选提名名片。
清嘉庆元年拜经楼丛书本《谢宣城诗集》书影
四朝建都,绿水朱楼,飞甍杨柳,青黄相间;驷马飞驰、车盖摩云;华辀画舫、从容悠游……而古时金陵帝都的辉煌、壮丽、繁华、富足,也可谓渲染至极。至今读来,金陵胜景还是宛然在目、真切入耳。
又以此也,“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成为“文人看南京”的“南京城市名片”,成为高铁驶入南京时的欢迎语。这张名片与这句欢迎语,既透着一股烟水江南的自豪、一种龙盘虎踞的霸气,也表达着六朝古都、十朝都会的南京人“献纳云台表,功名良可收”的文化自信与人生追求。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50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