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里有治疗白癜风医院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年,德国行为学家海因洛特在实验过程中发现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刚刚破壳而出的小鹅会本能地跟在它第一眼看到的自己的母亲后边。但是,如果它第一眼看到的不是自己的母亲,而是其他动物,如一只狗或一只猫,它也会自动追随其后。尤为奇特的是,这种追随反应的形成是不可逆的,它只承认第一,无视第二。后来,这种现象被称为“印刻效应”,而且被认为它不仅存在于低等动物里,同样存在于人类之中。
关羽夜读春秋
什么是真正的爱石之人?久远的玩石、赏石历史不去说它,我们就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赏石文化艺术事业蓬勃发展。20世纪70年代,一些沿河、沿江、靠山的地方开始出现和慢慢流行赏玩奇石的情况。那时候,人们第一眼看到奇石,就感觉特别新奇,稍有文化的人知道那是一种天然石质艺术品,赏石艺术是一种“天人合一”的艺术,既要“天赐神韵”,还要“人赋妙意”,二者缺一不可,世上从来就没有什么天然艺术品一说。总归,那时的初玩人就知道好奇,反正挺奥妙,似乎感觉有一种说不出的美妙和艺术在里面。正是这种原始美和艺术美,让人不自觉地追随其后、跟着石头跑。这就像“印刻效应”一样,印刻意味着全部,意味着迷失自我。应该说,这是真正爱石之人应有的表现:总是一天想着、惦着石头,总是思着往河滩和产石的地方跑,总是与石为友、不离不弃。当然,这种“瘾”也不是不能控制的,也就是痴迷而已,不必过分担忧、畏惧。红军不怕远征难爱石之人应该做些什么?我曾写过一篇《赏石界亦宜提倡“三不朽”》的文章。“三不朽”本是中国伦理思想史上的一个命题,最早由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叔孙豹提出。《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谓:“豹闻之,‘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叔孙豹认为,最高是“立德”,即树立高尚的道德;其次是“立功”,即为国为民建立功绩;再次是“立言”,即提出具有真知灼见的言论。我就想说说我们赏石界、赏石人之“三不朽”。洛神赋图“立德”以启华夏石友之众。我观赏石界之现状,感觉大有“两极分化”之状:年轻人中有气盛者不修品德、浮躁厌世、胸无点墨,老成持重者修身养性、殚精竭虑、孜孜不倦。这是为什么呢?文化滋养不同,社会阅历不同,个人所悟不同。“立德”很重要,因为德乃“民之魂”。人这一生,重在“立德”,贵在“养德”,难在“守德”,有德而能操守尤为可贵。“立德”几乎不受能力、水平、机遇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按理说,立德每个人均能自我把控且能做好的事情,难就难在确立怎样的人生观价值观、想不想这么做。当今赏石界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一些玩石人不注重自身修养,不注重专业知识学习,不注重向业内行家请教,道德修养和文化积淀浅薄,却自以为是、不懂装懂甚至误导他人。我和石友们交流时常说:“先做人,后玩石,尔后方能长长久久”。当然,其中也不乏终身以此为好、以石为师、修养身心、光照他人者。我在想,通过赏石文化组织、赏石媒体及爱石之士不间断地“普及文化”、传授知识、言传身教,绝大多数爱石赏石之人能够修好品行,但这需要守正笃实、久久为功。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教育引导广大石友呢?我们赏石界能不能把“德艺双馨”的口号提起来,提得更响亮些。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在文艺界引起了强烈反应。习近平指出,繁荣文艺创作、推动文艺创新,必须有大批德艺双馨的文艺名家;认真严肃地考虑作品的社会效果,讲品位、重艺德、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从广义上讲,赏石艺术也在“文艺”之列。各地赏石协会每年的评先奖优,石界每次的办展评奖等,是不是多考虑一下对“德艺双馨”人物的奖励?荆轲刺秦王“立功”以先石友之忧而忧。近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及新文化运动领导人胡适先生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出“社会的不朽”。我们“赏石的不朽”,就是要把石界每个人的行为与中国赏石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紧密维系起来,尽多地传导正能量,让每个爱石之人把“有限的个体生命”投入到“永恒的赏石文化艺术事业”中去,这就是当代爱石之士“立功”的内涵。赏石是一个边缘学科,其间学问颇深。我曾与石友交流时说过:“玩石浅,见石肤泽;玩石深,见石魂魄”,这一点也不假。如此说来,爱石之人要“建立功绩”也不是易事,需要有谦逊的学习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坚韧不拔的毅力,读懂弄通这门学问,成为“行家里手”。只要我们潜心研究、谋划方略、正确指引,石界的春天总会到来的。要始终牢记我们的宗旨,全心全意为广大石友服务,先石友之忧而忧,后石友之乐而乐。如果把“石民”也看作一个阶层,那么这个阶层真的是个弱势群体,大多数石友没有太高的学历文化,甚至没有固定工作。“立言”以牵引石文化之行走。翻开中国赏石文化之典籍书卷,我们的古圣先哲,包括隋炀帝、宋徽宗、南唐后主李煜这些酷爱艺术的皇帝,牛僧孺、李德裕等朝中重臣,以及白居易、米元章、张养浩、米万钟、郑板桥等历代诸多文人雅士,给我们留下了众多珍贵的赏石文化资料,诸如《太湖石记》《洞天清录集》《石林记》《宣和石谱》《云林石谱》《长物志》《素园石谱》《怪石录》等等。观今宜借古,无古不成今,文化就是要在传承中完善发展,在发展中传承保护。一切有志于赏石文化事业发展的专家、学者和文人们,均宜挖深掘透古人留下的石论,把“立言”作为“第一要务”,以“一介书生”应有的学识、睿智、能力和水平,以一种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以“一息尚存、从吾所好”(范曾先生名言)为座右铭,不辱使命,著书立说,惟“言得其要”、论理充足是也,这也算“上对得起列祖列宗,下对得起儿女子孙”,更对得起广大石友石民;最为重要的是,不仅为自己“涂脂抹粉”,也是为石文化“树碑立传”。踏雪赏梅图爱石不是贪婪更不是索取清代文学家蒲松龄一生命途多舛,多在私塾里教书,生活十分拮据,但他仍藏有众多名石,如三星石、海岳石、鱼跃石、蛙鸣石等。他爱石藏石,但从不贪夺他人之物,就像他在文言短篇小说《石清虚》中描述的一样,他赞美主人公邢云飞爱石如命,为了保护“石清虚”宁愿“减寿”、以死“殉”石、“士为知己者死”的高尚品德,更痛恨鄙视那些蛮横的“势豪”。国画大师张大千20世纪70年代移居美国环荜庵时,在附近沙滩上发现一块巨石,高一丈有余,重达五吨多,其外形颇似“祖国宝岛”之地图,张大千视为至宝,题名“梅丘”。年,张大千再次移居,托友人将此石运到自己居所“摩耶精舍”,置放在“听寒”与“翼然”两亭之间。梅丘石头部朝向祖国大陆,取意为心向故里之意。梅丘,意为“归正首丘”。年张大千逝世后,葬于摩耶精舍的梅丘石下,其词《题梅丘石畔梅》云:“片石峨峨亦自尊,远从海外得归根。”民国石坛“三杰”之一的张轮远一生爱书、爱石,上世纪其家数度被抄,千首诗文万卷图书毁于一旦;大理石被锤砸棍捣,损失殆尽,惟雨花石因体积小,堆积于煤堆的角落之中无人问津,幸免于难。年,他毅然割爱,倾囊倒箧,将毕生所藏雨花石全部捐献给北京地质博物馆,“公诸国人,以为永存”。后来,故宫博物院展出,五彩缤纷、洋洋大观的雨花石,而终以张轮远“万石斋”藏石为冠,堪称绝世精品。唐僧取经《中华奇石》
-5036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