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观赏石(特别是图纹石)的诗情画意的命题和发掘,历史上有两位著名文人士大夫不可不提,其影响延续至今。

位是明代后期书画家

一位是明代后期书画家米万钟(-)。米万钟字仲诏、子愿,号友石、文石居士、石隐庵居士等,为米芾后裔。官至太仆寺少卿,江西按察使等职。他有好石之癖,富于收藏,其字与号多与赏石有关。万历三十六年()从四川铜梁改官南京六合知县,被当地灵岩山所产的灵岩石(即雨花石,又称六合石)深深吸引住了,不惜重金广为搜求,以致当时在六合掀起了空前的雨花石热。不但如此,他还以唐诗宋词名句命名雨花石珍品,经他品题的雨花石如“平章宅里一阑花”、“雨中春树万人家”、“桃花流水杳然去”等,极富诗情画意。这种引用古典诗句品石的做法富于开创性,为后世所效仿,也成为如今观赏石品题的一种主流形式。据记载,米万钟当年在六合时收藏有十五枚绝佳的雨花石,分别题以“万斛珠玑”、“苍松白石”、“庐山瀑布”等美名,令人想见其风采。

另一位是清代后期忠臣阮元(-)。阮元字伯元,号芸台,又号雷塘庵主、九十九砚斋、怡性老人等。历任浙江学政、江西巡抚、两广总督、云贵总督、体仁阁大学士等要职,谥号“文达”。阮元为三朝阁老,九省疆臣,学问渊博,著述宏富,研究领域广泛,均有很高造诣。值得一提的是,阮元工诗文,善书画,精鉴赏,富收藏,传世有许多墨迹、文玩。他在任云贵总督时,有机会多次到云南点苍山考察,为云石的诗情画意所折服,大量收购、制作、品题云石画屏,流气所及,影响深远。他可以说是历史上对大理石的诗情画意发掘最深、题识最多、藏品最富、名气最大的一位,也是大理石收藏鉴赏历史上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尤其是阮元仿效书画题款的方式为大理石屏品题镌记,为后世所效仿,一直流传至今,其影响至深且巨。他径自将大理石称作为“石画”,《石画记序》提到:“余择其得古人诗画之意者,不假思索,随手拈出,口授指画,各与题识,付兰坡暨侄荫曾,或镌或记,半不忆为谁之石。否则各石虽有造化之巧,若无品题,犹未凿破浑沌。”强调大理石需要品题镌记,点名主题,才能真正体现其价值。这与传统书画的题识有异曲同工之妙。吴荣光在《石画记序》曾记载阮元“取石之方圆长横而裁成之,每幅拈出古画家笔法而证以古诗人之诗”。传世至今的旧云石屏,一般在露白处大都有题写刻铭,这从阮元以后便成为了一种传统。不过,关于新石屏是否也需要题写刻款应该谨慎一点,特别是有些拙劣的书法或是不恰当的题铭,令人看后会觉大煞风景。

关于观赏石取法诗情的题名,实际上就是讲究典雅,讲究文彩。当然,也并不是一定要直接套用古诗词名句,但题名应该尽量体现出诗情画意来,使作为无言的诗、立体的画的奇石得到最美好的诠释。如有一组四枚反映四季景色的雨花石组石,分别根据其呈象所反映出的不同景象,取名为“春水堪染”、“夏日荫浓”、“秋山空远”、“冬雪寒林”,可谓十分贴切。除此之外,明代文人必成漮主张对雨花石“题以清名而贵之”,也值得推广。所谓“清名”,无非是指不华藻、不玄奥、不俗气,要含蓄、高雅,做到雅俗共赏。太文雅了。如引用一些较为生僻的典故诗词之类,一般人不易接受认同,而且有卖弄玄虚之嫌;太浅俗了,如套用一些通俗的俚语、俗语之类,又似乎显得品位不高,缺少修养。要做到俗而不谑,雅而不俗。

题名以简洁为好,琅琅上口,容易记住。有些种类的奇石有传统的题名方式,需要区别对待。如以太湖石为代表的园林立峰,由于历来多被视为山峰之缩影,常取双名加峰字,如南京瞻园的仙人峰、苏州留园的冠云峰等;也有不取名峰者,一般也是三字,如上海豫园的玉玲珑、北京中国园林博物馆的青莲朵等。云石屏,因其形式和内容大多与山水画如出一辙,传统上也仿效国画的题名,多取四字,如湖山夕照、黄山云海之类。

题名一般不宜直接书写或是铭刻于石上----如果是古代赏石,则应该保留其刻铭,因为这是先人的遗泽,如果是名家刻款则更具有文物价值。有时候赏石精品也可以配合具有主题命名的书法或绘画作品一同陈列,一石一书画,也会起到画龙点睛的观赏效果。

如果喜欢小编的文章记得点个“赞”,再点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13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