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赏石图在中国绘画中的表现,可以看出随着历史的进程,赏石图从形象特征、思想内涵到审美情趣、艺术风格,都有着自身的发展变化轨迹,呈现出鲜明的时代性。而这种时代性始终受到藏石的社会风气、赏石的品评标准、赏石的技巧风格这几大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从中亦可总结出某些规律性的东西。

六朝作为赏石的滥觞期,欣赏之石多为“似玉的美石”和大自然中的名胜奇峰,山水画也处于形成期,技巧未臻成熟。故绘画中观赏石与山石不分,笔墨多借助于人物画,形象比例失当,并带有较强的图案装饰性,然意趣拙朴,又别具高古之美。

唐代步入观赏石初期盛期,可入藏的奇形石陆续被发现,臣僚、文人中涌现出一批赏石名家,有藏石成癖者,有以石交友者,有咏石明志者,也有以石入画者。然其时山水画方趋成熟,石的形象仅见于山水背景中,并多为开发较早、置放园林的南太湖石,比例趋于准确,刻画仍较简略,平涂少晕,观赏石略备外貌特性。

两宋是赏石全盛时期,名胜观赏石、园林立峰和文房雅石三大类都成为欣赏对象。按天然形质而分的品类中,观赏石最受青睐,以纹理美取胜的雨花石和以质地美见长的砚石也渐受重视。赏石家中也形成了不同的阶层或层次。以帝王显贵为代表的高层统治者崇尚大、奇、美、秀之名石,赞赏名贵、华美之姿韵,画石亦追求形似逼真,运用已达娴熟的山水画技法,精描细绘,勾皴点染兼施,水墨设色并用,不仅创造了形神兼备、写实性强的观赏石形象,而且出现了真正独立的观赏石图。以文人学士为代表的知识阶层,则注重于文房小雅石的藏玩,既欣赏奇、美之佳石,也收藏怪、丑之顽石,在品评中既总结出了观赏石客观具备的诸多美感,如太湖石的瘦、漏、透、皱,雨花石的温润莹澈,更赋予观赏石以文人情愫或文化意味,以石抒情,以石喻人,故出自文人画家笔下的观赏石,往往有怪丑之形象、隐喻之内涵、人格之象征,并多写意之法、书法之趣和主观之情。

元代赏石爱好者多属隐逸高士。随着文人山水画的流行,画石也多与隐士山水和四君子题材相结合,更强调缘物寄情和象征寓意性,注重神韵,并追求笔墨情趣和形式美感。

明代是赏石最普及的时代,观赏石变成古玩、古董、文人、商贾皆爱之,并成为园林、书斋不可缺少的点缀品,不以此分雅俗。雨花石、印石、砚石的开采、收藏更形成热点。各类赏石的绘画中均有所反映,并随着山水、竹石画风的迭变,呈现出写实、写意、重形、重神、夸张、变形等多种画貌。所传达的思想意韵也更丰富,或朴实,或清高、或文雅、或激越,抒写主体审美情趣的因素日趋强烈。

清代处于封建社会末期,玩石之风稍逊前朝,但奇珍异石的收罗品类在不断扩大,云石、昆石、鸡血石、雨花石等日益受到重视。画家爱石者颇多,独立的观赏石图也日渐增多。诗书画的进一步结合,使画石所蕴藏的思想内涵表露得愈加明显,文化意味也更浓。纷呈的流派也使赏石在形状、质感、风格等方面显得斑斓多姿,个性化特征也更明显。龚贤光感极强的山石、石涛千变万化的画石、郑燮象征人品的丑石、任颐真实又带象征的仙石,展现出赏石缤纷绚烂的艺术风貌和审美情趣。

如果喜欢小编的文章记得点个“赞”,再点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240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