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喜欢饮茶,在中华饮茶文化中,对于茶具的用度也是颇为考究。宋代由于斗茶之风的盛行,黑色茶盏受到斗茶者的喜爱,全国兴起了不少烧黑瓷的瓷窑。其中,吉州窑瓷器以浓厚的民间风格与汉民族艺术特色脱颖而出,特别是其黑釉瓷中的“木叶天目”和“剪纸贴花天目”最为世人追捧。
吉州窑是中国现有保存最完好的古代窑址之一,它创烧于唐代中晚期,盛于两宋,衰于元末,距今已有年历史,其窑址位于江西古吉州,并因此而得名。吉州窑是一座综合性瓷窑,属民间窑场,产量大,生产也较为随意,以烧造日常生活用瓷为主,常见的器形有碗、罐、壶、瓶、盘、碟、钵、盏、坛、粉盒、炉、枕、瓷塑等。而按釉色划分又有青釉、乳白釉、绿釉、黑釉、彩绘等。
吉州窑彩绘跃鹿纹盖罐
现藏于江西省博物馆。吉州窑彩绘是在米黄色地上用铁质彩料绘画,然后上透明釉,呈现出褐色彩绘图案,被称之为“铁锈花”。罐的主题纹饰为奔鹿衔灵芝,表现了百姓祈盼富贵吉祥、福寿绵长的心理。
吉州窑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为推动中国古代瓷业生产,积累制作技艺作出了巨大成就。它的瓷器种类繁多,器形千姿百态,纹饰花样丰富多彩,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情趣。其品种之多、工艺之繁杂,是其他窑口所不能比拟的。
吉州瓷的烧制技术可谓是博采众长、独出机杼。它将众多窑口的特色工艺加以改良,并巧妙地融为一体。比如,吉州窑借鉴了定窑印花白瓷的覆烧法,极大地提高了产量;还将磁州窑的釉上、釉下彩绘装饰手法做为瓷器的重要装饰手法。不仅如此,吉州窑对于钧窑的窑变技术、建窑的兔毫纹与鹧鸪斑等独特的装饰技巧也有所借鉴,丰富的烧瓷经验极大地影响了中国陶瓷技艺的发展。
吉州窑中的黑釉瓷又称为“天目瓷”,它是利用廉价的天然黑色涂料,通过独特的制作技巧,产生变化多端的釉面与纹样,达到清新雅致的效果,表现出民间的实用艺术和朴素风格。其特有的“木叶天目”和“剪纸贴花天目”妙趣天成,是中国茶器中独一无二的品类。
木叶盏中的木叶贴花多见于茶盏的内壁,有半叶、一叶,也有二三叶相叠成纹的。制作方法是先将天然树叶浸水腐蚀后留存叶脉,然后贴在已施黑釉的器物上,再敷透明黄釉经高温烧制而成,树叶的形状、叶脉清晰可见,入窑烧制后,形成一片深秋中的黄色叶片,叶脉清晰可见。
吉州窑木叶纹盏
现藏于江西省博物馆。盏壁斜直,圈足较大,是所见木叶纹盏时代较早者。树叶装饰于盏内是宋代吉州窑独创的一种黑釉盏装饰新工艺,此盏乃宋代茶具之珍品。
吉州窑有个特点,平时看来釉面不是很光滑,但一遇水马上变得色彩闪亮,釉面放光,其效果类似于雨花石。而吉州窑木叶盏则把这一特质发挥得更完美,盏遇水黑光油亮,纹路似雨后新叶悠然飘至盏底,给人以清新的古风。可以想见,古人将茶汤倒入盏中,浸润了水分的黑陶油亮可鉴,盏底木叶在悠悠荡荡的汤水中,似乎也飘动了起来。盏底木叶与遇水泅开的茶叶,相映成趣,连茶水也分外灵动了。若无木叶,单单的吉州黑釉瓷大约与同时期北方的定瓷也无二致,但就是这随意的一片叶,黑釉瓷木叶盏一举成为宋代,乃至中国茶器中独一无二的品类。
吉州窑的工匠们还采用民间的剪纸艺术,将传统的民间工艺与瓷艺的创新结合,从而赋予黑釉瓷以艺术美,使得吉州瓷获得了广泛认可和广袤的市场。
吉州窑剪纸贴花梅花纹碗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碗敞口,斜壁,浅圈足。通体施黑釉,内壁兔毫纹为地,碗心装饰一株剪纸梅花,外壁以玳瑁斑纹为饰。此碗最大特色在于兔毫纹、剪纸贴花、玳瑁斑纹等多种装饰的综合运用,风格简洁大方,主题纹饰梅花突出醒目。碗的形状如斗笠,具有宋代瓷器的典型特征。
吉州窑在中国陶瓷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吉州瓷上绘着当地特有的人文情趣,大多表现的是瓷匠日常熟悉的对象,反映了中国宋代人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通过瓷器,余年前古人淳朴的民风民俗和率真的自然天性便跃然眼前,这对研究宋代制瓷业和当时的人文历史都是重要的实物资料。吉州瓷上优秀的装饰艺术至今仍是陶瓷工艺上值得继承和发扬的珍贵遗产,这些富于创意的纹饰朴拙中见精巧,浓烈跳跃,乡土气息浓郁,寄寓了人们美好的精神追求。正因如此,吉州窑成为中国瓷的重要品类,更让古代的欧洲、中东各国的王室贵族爱上吉州瓷。
作为宋代不可或缺的窑口,吉州瓷畅销大江南北,且出口海外,为促进中国和世界各国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日本东京国家博物馆收藏的吉州窑木叶天目盏更被列为国宝级文物。
*宋晓燕,老窑瓷博物馆古瓷课程规划师
更多精彩
◆中西旅游合作展望
◆改革开放四十年
一个农村家庭的四十年
◆柳小培:我与西语的一世不解之缘
◆在阿里“充电”的非洲创业青年
◆中国企业给非洲带来了什么?
◆迈向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
◆中非,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
◆“八大行动”为中非合作指明发展路径
◆中非合作硕果累累继往开来前景广阔
◆青年承载中非合作的希望
◆用沟通驱散误解用合作消弭分歧用硕果回应非议
◆视频
中国是非洲发展的助力者——专访卢旺达驻华大使查尔斯·卡勇加(中英双语)
◆搭建中非文化交流的桥梁
◆非洲记者看中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28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