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现场
在展厅的房梁上,悬挂着各种形态的水墨鱼画,或摆尾游弋,或作势鱼跃,“皆若空游无所依”,组成了一个巨大的鱼阵,自由遨游于艺术幻境。观众看上了哪条“鱼”,抄起连着渔网的长竹竿,从高处“捞”下来……近日,“逍遥游汤达水墨鱼展”在南京榴莲国际艺术中心成功开展,以“鱼”为主要创作主题,融合山水、书法等元素,展出了三百五十余件水墨画画家汤达的个人作品。
“我自己是挺喜欢这种形式的,让观众与作品零距离产生趣味互动。”谈起本次独特的展览设计,汤达笑着告诉记者,“原本布展的时候,计划是用脚手架爬上去挂画取画。但考虑到观众在购买作品的时候,设置脚手架既不安全,也不美观。正好,我的一位朋友是钓鱼发烧友,提议现场采用这种‘空中捞鱼’的形式,非常有意思,也很有参与感。”
“水墨素人”“自由画家”“古风派诗人”……正如展览中不拘一格、天地逍遥的水墨鱼,汤达有着众多的身份标签,却难以完整定义其丰富的人生经历与别样的生命自由。性情旷达的他,三十余年来精研墨韵,醉心绘事,用绘笔描摹出一片自在的水墨世界。
展览现场
年少从文
金陵花市内藏水墨乾坤
汤达,年生于四川宜宾筠连,定居南京已有十余年。他的工作室位于金陵清凉门外的花市内,两旁熙熙攘攘,门前翠竹掩映,颇有些闹中取静的意趣。推开木门,眼前是一张蒙着白布的长桌,铺陈着笔墨纸砚及完成了一半的作品,桌布上浸润着星星点点的墨汁;进入里间更是别有洞天,琳琅满目的根雕、奇石、绿植,营造出一方小小的自在天地。
“这里就是我每日创作绘画的工作室,我给它起名为‘竹间语阁’。”汤达表示,竹间语阁成就了他的水墨语言与绘画风格,对于他而言是一个重要的宝地,而清凉山则是他“文化上的根”。“从禅学角度而言,中国佛教禅宗五家之一的法眼宗,祖庭就在清凉山上的清凉寺;魏源故居、崇正书院、扫叶楼等历史名地都在清凉山,我最喜欢的雨花石的主要市场也在清凉山,所以清凉山是我创作过程中一个绕不开的话题。有时候画累了,我也会和妻子去清凉山散散步,爬爬山,呼吸一下自然新鲜的空气。”
汤达工作室
筠连,古为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汤达在这里度过了自己的童年时光,家乡秀美的山水滋养了他温润的性格,更让对自然风光的痴迷沁入他的血脉。16岁起,汤达师承川南名画家滕昭梧先生,潜心研习了多年的中国传统山水画,其间又跟随筠州名家陈道浑先生学习诗文,日复一日地刻苦品读经典名篇,为今后的艺术创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时间转至90年代,汤达来到了江南地区,在苏州、无锡、扬州等多地留下足迹,最终与南京这座六朝古都结下不解之缘。谈到巴蜀文化和江南文化的千年底蕴,汤达坦言:“我认为江南文化和巴蜀文化的区别在于,巴蜀文化是以自然风光、乡土风光为主,辅以人文元素;江南文化则更多是以人文历史为主,古人们塑造了包括园林艺术在内的独特江南文明与江南文化,都对我的绘画语言产生了巨大影响。”
性情洒脱
一笔绘出胸中自由天地
南京艺术学院博士曾佳评价汤达:“作品风格多变,有时豪迈不羁,有时超凡脱俗,充满某种禅意;有时清丽婉约,有时又热烈奔放。”皓月映江的《江上清风》,空灵野逸的《荷花之六联屏》,盛放如霞的《桃花源系列之落英缤纷图》……以诗入画,汤达擅于用诗意的笔触勾勒自然意象,散发着返璞归真的纯粹和妙得天成的灵性。
“表现自然意象,我更多是从诗意的角度出发。因为我的性格很大程度上受到古代陶渊明、李白等具有浪漫主义情怀的文人影响,进而影响了作品创作,蒙上一层浪漫的色彩。”提及作品的艺术风格,汤达表示,“多年以来,我始终在水墨的世界里展现情感的流淌。比如说桃花源这一题材,就来自我在皖南桃花潭的亲身体验。‘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自然环境的秀美给了我创作灵感。”
在日常的创作过程中,汤达实际下笔的时间很短,但前期构思的时间却很长。“不是酝酿构思画面,而是需要酝酿一种感觉、一种情绪。我是用情绪作画的,比如说在画桃花源的时候,要有浪漫的那种感觉;要去绘制一幅雪景的时候,先得沉浸于那种雪花纷飞的意境里,创作出的作品才会有清凉之感。”
“画如其人,人如其画。”在周围人看来,汤达是一个敢爱敢恨、特立独行的性情中人,著名中国画画家张友宪称赞其“胸中似有一股山野之气,放怀施墨,能将所学抒之于性情,故无论尺幅巨幛皆呈吞吐之势”,正如他的笔名“大野”。“‘大’字有点像五角星的结构,从一个中心点向五个方向延伸,寓意着以艺术为核心,向绘画、书法、诗歌等多个领域拓展自己。‘野’字是指我的性格里边这种散漫、不愿受拘束的部分。”汤达说,“大野”对他而言,一开始只是一个符号,但后来成为了他创作之中的追求,不愿意遵循某一种确定性、程序化的模式,与他的性格和对作品的塑造具有共性。
《仙人骑鱼》52cmxcm
而在朝夕相处的妻子王筱凤眼中,丈夫是一个随和真诚的人,对待他人具有很强的包容心,身边总是有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有时和人打交道,我可能会觉得这个人有点小毛病,进而产生一些抵触排斥的心理;但汤达对人总是那样的无私和宽容,善于发现他人的闪光点。”面对妻子的评价,汤达笑着回应,每个人都有他的优点。就算是一个性情暴躁的人,在接触欣赏艺术的时候,也会展现自己温情的一面、诗意的一面。用艺术的魅力去启发人、感染人,这是每个艺术工作者的使命。”
墨鱼生趣
展览重现庄子逍遥江湖
“仙人骑鱼”“鱼穿石”“小群鱼”“桃花源里的鱼”……本次举办的“逍遥游汤达水墨鱼展”与《庄子》息息相关,书中曾提到鲲、儵、鲋三种鱼类,分别象征着“不为物所累”“不为他人的评价所累”以及在遇到苦难时同类间相互帮扶的互助三种精神。“醉中能梦蝶,醒后却观鱼”,在汤达眼中,庄子是最懂鱼的人,或者说庄子本身就是一条“善游”的鱼,不滞于物,神随物游,在天地间追寻心性的自由,这也正与汤达的人生追求不谋而合。
《仙鱼图》17cmx90cm
“刚来南京的时候,我去菜市场买菜做饭,有一次在摊位购买鱼的时候,我发现鱼很漂亮,本身具有一种美感,觉得这么好的事物总得留下些什么痕迹。作为一个画家,我为什么不能画这个题材呢?鱼本身卖得挺贵的,如果哪一天能用我自己画的鱼来换真鱼,那也是很美好的一件事情。”汤达自此开始研究了十余年画鱼,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古代有很多画家以鱼为题材,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就是八大山人,他画的鱼‘白眼向人’,表现其性格的孤傲和愤世嫉俗的情怀。而我画的鱼中,鱼眼比较亲和,投射了我自己的性格与价值追求。”汤达介绍,画鱼前会根据自己的观察理解,思考该如何下笔,作品“求意不求形”,强调的并非鱼的生理学特征,而是其逍遥浪漫的精神,同时不断拓展品种,丰富“鱼”题材本身。
汤达向记者介绍,受疫情影响,“逍遥游汤达水墨鱼展”比原定的时间推迟了将近一年,直到开展前,他的心中仍有顾虑担心,然而正式开展后的效果却出乎意料。“除了约幅作品组成的鱼阵之外,我在展厅大门对面6米高的墙面上,用草书创作了庄子的《逍遥游》全篇,整面墙是丈二的五条屏,充分利用了空间;策展团队还在展厅的‘大匠之门’里还精心设置了幅作品,通过灯光明暗调节形成不同的光影,远远看上去像一个鱼塘,构成多个拍照打卡点,整个展览现场成为一个大型的‘鱼’主题装置作品,引发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本次展览中,汤达还首次尝试与电商平台合作,以直播的形式推广自己的作品。既有老朋友推荐的新朋友,也有网络上素不相识的爱好者支持我的作品,半个月来销售了两百多幅作品,也算打破了我此前的记录。”回顾本次展览,汤达笑着表示,现场“空中捞鱼”等设计能在网络上“出圈走红”,让更多年轻人愿意来现场感受传统水墨艺术之美,自己也受到大量朋友的支持和鼓舞,提振了艺术家们继承传统、开拓创新的信心,也算是弘扬了一次“正能量”。“水墨画这种鲜活的艺术形态饱含创作者们的真情,经历了长时间的酝酿、思考、融合,再去创造的时候,自然会呈现出一种崭新的鲜活的面貌。我正在筹备的下一场展览,也许会结合声光电的现代手段去展示观瀑、雪景等古典题材,继续以不断创新的形式表达我对水墨艺术最诚挚的热爱。”
(见习记者姬传涛)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40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