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凹凸镜DOC凹凸镜DOC

风和日丽的杭州,我在新榜大会围观了十年网红花总带来的分享,从最早通过互联网募款救助重病的朋友,到去年《口罩猎人》在微博的走红。花总不断捕捉着风口,他对故事充满着好奇,喜欢别人称呼自己为故事猎人。

花总:站在时代风口的故事猎人

采访:张劳动

编辑:小nine

凹凸

TALK

“公平的商业是最大的慈善。”

凹凸镜DOC:年3月6号,我看您发微博,您跟林栋(《口罩猎人》主人公)又见了个面,还是您买的单,他回到国内了是吗?

花总:他回来很久了。

凹凸镜DOC:跟林栋吃饭的时候,他有讲这个片子有没有给他带来一些东西?

花总:有,因为这个片子,让口罩行业之外的很多中国人会认识他。

凹凸镜DOC:在别的采访时,您说没想到是因为林栋的颜值拯救了他。

花总:当时其实会有一些担心,他在片子里面,说话很直白,很直接,他做的这个事情,在当时的背景底下其实还蛮敏感的,那个时候全球疫情的物资都非常的紧缺,你在这边做这个生意,首先给人感觉是在倒卖,你是不是在赚差价?这些伦理上的东西是一定会有人去质问的,所以我会有一些担心,但是应该讲,长得帅确实是对他有很大的帮助。

换一个比较油腻的中年人,秃头,油光发亮,还有啤酒肚,可能就不好说。

凹凸镜DOC:会不会?因为大家都想做成那种人。

花总:大家可能对于像丁力、许文强这样的人物都会有一种迷恋。至于他们身上的道德色彩会被淡化。

凹凸镜DOC:林栋说,商业是最大的慈善,您怎么看这句话?

花总:我觉得公平的商业是最大的慈善。

凹凸

TALK

“我可能比较擅长去捕捉故事”

凹凸镜DOC:我有个朋友在土耳其,她看完《口罩猎人》后感觉拍摄的很客观很有意思,作为纪录片拍摄,您是初次尝试,会有一定的偶然性吗?

花总:刚开始的时候没有打算把它成纪录片,只想当成Vlog在拍,当时拍了不少的素材。

我的制片人徐婵娟曾在央视工作,后来去了腾讯新闻的好雨知时工作室,她是非常好的内容合作伙伴,我们沟通完之后,在后期剪辑阶段,内容的梳理,节奏方面,她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最后变成一个纪录片来讲,跟内容团队的嗅觉,还有徐婵娟的把握和经验都是分不开的。

整体上来讲,这个片子里面我们是有分工的,我可能比较擅长去捕捉故事,如果你真的让我自己来剪辑,可能最后就变成一个大型的Vlog,可看的精彩程度上会差很多。

凹凸镜DOC:我觉得导演版也挺好的。

花总:导演版更学院一些,但是整体上来讲,跌宕起伏的感觉会稍微弱一些。

凹凸

TALK

“我就是采风,去记录”

凹凸镜DOC:你有很多的头衔,比如说10年网红,鉴表师,您自己最喜欢的一个称谓是什么?

花总:我比较喜欢GQ杂志采访时,给起得的名字叫故事猎人。我并不是行内的人,我自己的定位也不是做纪录片的,我就是采风,去记录。

凹凸镜DOC:后来您又做了一部“双11”主题的纪录片。

花总:“双11”现在在拍,制作《口罩猎人》,拍摄的时间非常短,素材也不够,视角也很单一,假如我是在写文字的话,从深度报道的角度上来说,它肯定是不合格的。

《口罩猎人》很好看,或者说也有一些创新,但是我认为,从内容的深度的角度上来说,它还有很大提升的空间,所以“双11”这部片子,我就想做得更扎实一些,这个片子我可能会连续会拍好几年,去年开始拍,每拍一段之后就会歇一段时间,隔一段时间再去拍,尽量从多个维度去记录。

凹凸镜DOC:相当于《口罩猎人》是一种偶得,“双11”可能是更加想成为自己的作品。

花总:《口罩猎人》相当于我在旅行的路上碰到的一段故事,“双11”是我主动去挖掘,我可能会想把它挖得透彻一些。

凹凸镜DOC:纪录片是一个事件的“发现者”,大家会根据纪录片再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32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