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春痘权威医院 http://m.39.net/news/a_9323162.html

读罢老南京版上所刊登的《韶韶“秦淮八绝”背后的故事》,笔者余兴未了,只是觉得除“秦淮八绝”之外,南京许多地方小吃的背后,亦有许多有趣的故事可述,特提笔补续——

 状元豆

状元豆为南京城南土特产,至今夫子庙仍有售。该豆精选上好黄豆,配以红粬米、红枣等,先用大火煮熟,文火焖焐,直至浓香四溢,入口酥烂如泥,甜度适宜,令人馋欲倍增。

究其来历,民间有此一说。清朝乾隆年间,居住在城南金沙井旁小巷内的寒士秦大士,因家境贫寒,每日读书到深夜无以充饥。其母爱子心切,就用黄豆加上红粬米、红枣煮好,每晚用小碗把豆子装好,再加一个红枣给他吃,并勉励他奋发读书。数年后,秦大士科举夺魁,此事传开,状元豆出了名。恰夫子庙江南贡院是苏皖两省乡试考场,当时考试的号舍达二万多间。大比之年,各地学子会集金陵,争相夺魁,一些小贩利用学子企盼金榜题名的急迫心理,在学舍、考棚附近卖起了状元豆,讨口彩地吆喝着:“吃了状元豆,好中状元郎!”由此,状元豆一跃成为南京的名小吃。

鸭血粉丝汤

鸭血粉丝汤是金陵小吃中的重要代表,其口味平和,鲜香爽滑,老少皆宜,南北齐赞。不过,鸭血粉丝汤是由鸭血汤逐步演变而来。

南京自古喜食鸭馔,盛行以鸭制肴,有“金陵鸭肴甲天下”之美誉。然古代厨师做菜,家禽的头、爪、内脏都弃之不用,血更是禁入菜谱。那么鸭血汤又是如何产生的呢?说来此事还与清朝的李鸿章有关。

据说,第一次中英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有一年李鸿章在江宁(今南京)府城设宴招待外宾。厨师技艺高超,鸭肉菜肴一上桌顷刻而光。然宾客胃口大开食欲正浓,李鸿章连连吩咐再加鸭肴。指令传到厨房,众厨师束手无策,原来鸭肉皆已用完。当时一位年轻厨师急中生智,力破规矩,将原来弃之不用的鸭肠、鸭心、鸭肝、鸭胗、鸭血,连同菜根一齐下锅烧制,入盆后再切葱花点缀之,形如汤中翡翠,令人食欲大增。此菜上桌后,李鸿章感到惊愕,而外宾品尝后齐声喝彩。从此,这道鸭身上原来弃之不用的废物制成的美味,定名鸭血汤,在民间广为流传开来。

之后,南京有一厨师杀鸭用碗盛血时,不慎将粉丝掉入碗中。无奈,他只好将弄脏的粉丝与鸭血同煮,只闻汤汁芳香四溢,品相极佳。某财主听闻此事,聘此人为职业厨师,专门给其和姨太太们烹饪鸭血粉丝汤。后消息传开,再加上有心人不断改良配方,南京鸭血粉丝汤风靡全国。

年4月26日,时任中国国民党主席的连战率团访问南京,特去夫子庙品尝秦淮小吃,其中就有鸭血粉丝汤。

雨花石汤圆

雨花石汤圆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南京点心大师在传统元宵基础上创新的南京新名点,当是南京石文化与食文化最完美的巧妙结合,现已成为南京向世界展示江苏美食的一张新名片。

汤圆的前身即为中国传统节日——上元节的特色食品元宵。据考证,早在唐代就出现了形如蚕茧的原始元宵。今南京夫子庙的元宵,从明代起就一直名冠全国,花色品种丰富多彩,煮、炒、油炸各具风味。到了年,袁世凯当选中华民国第二任临时大总统。有一天,他听到了小贩叫卖元宵之声,不觉心中一寒,觉得元宵与“袁消”同音,太不吉利。于是便在年元宵节下令改“元宵节”为“汤圆节”,所以小吃“元宵”也别称“汤圆”。此后,每逢正月十五夫子庙上灯,汤圆便成万千游客企盼团团圆圆的最好选择。

改革开放之后,创新南京小吃提上议事日程,年,南京中心大酒店点心师陈卫东受雨花石的启发,在糯米粉中加入适量的可可粉,使包起来的汤圆呈现出肌理清晰的雨花石纹路,煮熟后晶莹闪亮的汤圆,如同浸在水中的雨花石,美得让人舍不得吃。许多光临中心大酒店的外宾,都被这形如工艺品般的雨花石汤圆折服,不忍下箸。

一朝成名,当时中央电视台综艺大观栏目邀请陈卫东展示过此技艺,从此,雨花石汤圆跻身南京名小吃之列。

乌饭

夫子庙的乌饭乌黑发亮、清香可口,是一种大众化的时令小吃,原本大多在农历四月供应,特别在四月初八这一天,南京人素有吃乌饭的风俗。《金陵岁时记》 曰:“吾乡每届是日,沿途争卖(乌饭),以当点心。”

乌饭实为青精饭,即黑糯米饭,有一种特别的清香味。它是用捶碎的青精树嫩叶放在清水中浸泡3小时,然后用纱布过滤去叶渣,再倒入淘净的糯米浸泡染色,然后取糯米入蒸笼用大火蒸,蒸熟后即为乌饭。唐代陆龟蒙曾有“乌饭新炊茅藿香,道家斋日以为常”的诗句;杜甫亦有诗云“岂无青精饭,令我好颜色”。清代南京所属各县及宜兴等地,颇为流行此种食法。关于乌饭的传说有多种版本,其中民间流传最广的则是来自神话《宝莲灯》。传说目莲为压在华山下的母亲青提夫人送饭,但每次都被山下狱门的看门鬼贪吃了。目莲便找到青精叶挤汁把米浸黑后再煮饭送去。从此,看门鬼不敢贪吃了。

蛤蟆酥

蛤蟆酥又叫香脆饼,它是烧饼店里的副产品,因有奇脆、特酥、喷香、微甜的特点,非常爽口且老少皆宜,曾是南京市民吃下午茶的极佳佐食。

如此小吃何以蛤蟆酥冠名?说来有趣——

过去,秦淮河一带烧饼油条店很多,最后一炉烧饼出炉后,尽管炉火已不是很旺,但至完全熄灭还须很长时间,店家对此自然感到十分可惜,却又无奈。门西许家巷口有家烧饼店,店主姓王名二,人称蛤蟆头。他做的烧饼远近闻名,每天几十斤面从未剩过。他对炉中余火经常琢磨如何利用。一日,他见案板上尚剩一点面头,就顺手在面里加了点酥,刷了点糖稀上色,再撒点芝麻,便贴在炉壁烘烤。待到余火熄灭,王二发现这种饼有别于日常的烧饼,因烤的时间较长,外形扁扁的,两头微翘,有一头略张开,形似蛤蟆嘴。咬一口“咔嚓”一声,恰似蛤蟆叫,再加上发明人王二外号蛤蟆头,人们便把这种奇脆特酥、喷香微甜的香脆饼称之为蛤蟆酥。由于每个烧饼店每天最后一炉只能生产二三十块这样的饼,所以蛤蟆酥一直是市民的抢手货。靠余火烘烤的蛤蟆酥已离开了人们的视野,然老南京提起蛤蟆酥依然会回味无穷。(陈国雄参考资料:《秦淮风味》等)

来源:金陵晚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448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