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虎年,南京唯一的画石市级非遗传承人吴超也创作了一批与“虎”、与新年有关的作品,“卧虎罗汉”玲珑可爱,“一莲(年)和(荷)气”色彩绚丽,还有各式姿态各异的猛虎,可谓虎虎生威。吴超今年64岁,接受扬子晚报紫牛新闻专访时他表示,30年来,他每年差不多要画掉一吨石头,才渐渐地把“石头的味道”画出来了,“七分天然三分人工”,从画满到留白,也像人生在做减法。
卧虎罗汉
虎年画虎,“一莲荷气”
一提起南京,大家自然会想起“雨花石”和“石头城”的别称,南京的石文化源远流长。画石艺术家以石头为载体,将美术、色彩、线条、石色、石形有机地结合起来,让石头“活”起来。画石工艺具有“点石成金”的妙趣,深受百姓喜爱。
就画石艺术的创作题材来说,人们喜欢传统的民俗吉祥主题,如“年年有余”、“子孙富贵”、“石龟”(长寿)、“钟馗”(辟邪)、“石虎”(镇宅驱邪等)、“金鱼”(金玉满堂)、“鹰熊组合”(英雄)、“大象”(太平有象)、“石佛”(祈保平安)以及十二生肖石画等,都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虎年到了,吴超的第一个虎年作品是“卧虎罗汉”。他解释说,“卧虎罗汉”也意味着“虎到佛(福)到”。这块画石椭圆型又很圆润,利用石头的轮廓,上方画着罗汉,描出罗汉的额头和身形,下方则卧着一只萌虎,仿佛它的座驾,喜庆又祥和。
吴超说,因为先确定了主题,就是与虎相关,所以选择石头载体,就非常有讲究,也有一定限制。一般来说,老虎的身形一般健壮,需要选择线条相对圆润饱满的石头。
憨态可掬的老虎
找到合适的石头后,吴超就开始在脑中构思如何巧借石头的特征来巧画,“最好的画石作品是七分天然,三分人工”,工序也很多,包括清洗、打磨、构思、创作、上色等,要先对石头粗糙的表面进行加工,观察石头的纹理和颜色,加上后期勾线等。吴超告诉记者,他学过很长时间的工艺美术,勾线多采用传统中国画的线条,再用传统水粉颜料进行设色、渲染等。这10多道工序下来大概需要一个星期左右的时间才能完成一个作品。
另一只俯卧在石头上的“卧虎”作品,因石头是扁圆型,很适合单画一只老虎,卧虎憨萌可掬。乍一看,还有裸眼3D效果呢。
一莲(年)荷(和)气
新年吉祥话也是画石灵感,吴超另一个作品是在和田玉上绘出了“一莲(年)荷(和)气”,色泽艳丽,也很喜庆,“这块玉石原本是用来做手镯的,看到它还没打磨的剖面凹凸不平,色泽也很鲜艳,我就收了。”吴超在这块玉石剖面的凹凸处勾勒出白线,呈现出莲叶凹凸不平的观感,粉嫩开放的荷花则在荷叶上恣意绽放,取“莲”为“年”意,“荷”为“和”意,寓意美满,也是对春节的一种祝福。
“石痴”30年,对石头日渐挑剔
吴超是土生土长的南京人,年时还停留在纸上画画的吴超偶遇民间艺术大师田原来宁。田原有个绝活,就是在鹅卵石上作画。吴超立刻就迷上了这项工艺,他决定师从田原,专攻画石艺术。
从此,他便开始捡石、画石,成为了大家口中的“石痴”。
捡石头时就要看好石形、石质、石色、石纹、石缺这些自然条件,拿回家后开始构思创意,借用石头上的纹路画出衣纹。吴超的捡石头也分几个阶段,早前南京雨花台、花神庙那一带的几个山坡有石头可以捡,尤其新开的建筑工地,很容易捡到心仪的鹅卵石。他就带上麻袋,骑上自行车去工地,每次捡一二十块,多了也驮不动,画完了再去捡。
他笑说,自己比较低调,捡石头时也不多话,经常有建筑工人好奇地打量张望他,“那会我最喜欢下雨天去,下雨天的建筑工地没人,全是烂泥巴,深一脚浅一脚,鞋子和自行车上全是泥,有时候车和鞋陷到泥坑里,拔都拔不出。但是下雨天对我来说有好处,一方面,没什么人缠着自己问这问那,另一方面,雨水把石头的纹路、形状、色泽都冲洗出来了,更方便我找到有趣有用的石头。”
后来雨花台一带陆续盖房子,石头很难找了,他就开车去六合横梁那些砂矿找石头,来回也要百来公里。而现在更难找了,加上吴超对石头也越来越“挑剔”,“大部分鹅卵石是平面的,我现在更喜欢块面的,它有立体感,创作难度和挑战更大”。
为了寻得有眼缘的石头,吴超现在会去清凉山公园的雨花石市场转转,有时候能遇到一些有特色、有形状又质地比较好的石头。
“破译”石头,“化不朽为神奇”
曾有人评价说,吴超善于将顽石化做“通灵宝玉”。不过,吴超更喜欢他师父当初留给他的一句话:画石是“化不朽为神奇”的技艺。
在吴超看来,通过对不同的石头进行描绘勾勒,重新赋予石头生命和意义,也能通过画石传播中华传统文化。
“破译”石头,需要很多层面的功夫,需要时间,也需要用心、用情。石头上作画其实很困难,石头不吸水,很难运用毛笔染色技法。通过不断的摸索,吴超创造了以指代笔的渲染法,用指头蘸色在需渲染的部位轻轻揉擦,将色彩均匀地渗透到石头的表层,从而令画面显得格外淡雅柔和。
“石痴”也意味着“瘾”大。吴超还会在工作台上同时摆开两到三块石头,创作的类型和风格也完全不同,一会打磨下这个,一会画下那个。所以吴超藏不住好石头,“我做不到视而不见,心痒痒地总想赶紧把它画出来”,当然了,也会画到一半时突然有了新的灵感,再改构思的。总之,他很喜欢安静地一直跟石头“对话”。
疫情时,一度蔬菜食品紧俏,天天待在家里的吴超灵机一动,创作了一批食物画石,而且是立体,也就是大家说的裸眼3D效果,有“辣椒”、“冬笋”等蔬菜瓜果,还有“烤鸭”、“虾子”和“猪头”,“当时朋友们都开玩笑说我这是在画饼充饥,不过这也启发了我要做题材拓展和载体创新,不断挑战自我。”
有3D效果的”辣椒“
他告诉记者,他刚画了一个块面石头,有浮雕效果,就像是用刀刻出来,但实际上是他画出来,“虽然水粉颜料在石头上不能像宣纸那样轻易渲染开,但是采用细腻的笔触和特殊的工艺,可以做出立体、浮雕或是明暗面的效果”,这样画石看起来甚至有裸眼3D的效果。
他还在尝试突破载体,比如在和田玉上画,玉石的质地比较通透,也油润,处理后画出来的效果也非常好,不过成本非常高。最近他甚至还收了一块楠木,也想尝试一下在木头上画,会是什么呈现。
吴超现在是南京市唯一的画石非遗传承人,在保持创作的好奇心和行动力之外,他还带了七八个徒弟,徒弟们大多是公务员、老师以及公司高管,都是业余爱好画石,刚入门,还在平面作画阶段,但是他们都挺能静下心的,有一定的文化底蕴,喜欢艺术,“我也告诉他们,画石不仅要沉得下心,也需要动脑筋,而且可能画完几吨石头才能找到一些感觉,这是一个慢慢积累的过程。”
“画石不易也不难,贵在传神”
总结这30年来的画石心得,吴超认为自己越来越随性随心了,“我喜欢尽量利用石头本来的形状来画,随心而画。”
他还给记者展示了一个作品,几乎可以以假乱真,他笑说,这块石头上画着的那只麻雀,因为过于逼真,还“骗”过一些路人。有一次,他把这只“麻雀”带到公园去,放在树干上,有路人过来看到说“哎吆,这里居然有只麻雀没飞走”,看吴超笑而不语,上手一摸,才发现是石头,“这一幕让我特别感慨,石头本来就是大自然里的,而我画成了一个大自然的作品,它又回到大自然,有趣。”
可以以假乱真的”麻雀“
哈哈大笑之后,吴超也跟记者说,师父田原先生当时跟他说了一句话,“画石不易也不难,贵在传神”,吴超听得出这是师父在鼓励和鞭策他,一定要传神、要灵动、要生动,寥寥数笔就要让画活了,让石头活了。
吴超已经算不清画过多少石头了,然而问及过往作品中有没有特别让他得意的,吴超想了一下说“没有”。
对他来说,画石永远是一件遗憾的事,“就算我当时画得很满意,但过了若干时间,我再看,可能就不太满意了。”他解释说,随着年龄增长,对世间的理解和认知在变化,审美这些年也在发生变化,“以前我画石喜欢满满当当,拥挤表达,现在呢,我喜欢留白,喜欢意境和写意。”
吴超说,退休后他所有的乐趣都与石头分不开,只想执着地把它做好,仅此而已。
憨态可掬的老虎
K=孔小平
W=吴超
K:常常下雨天捡石头,弄得一身泥回家,家里人有过意见吗?
W:都习惯了。也尊重我的爱好,我画石的时候喜欢安静,身边有人转,我就画不了。现在我有自己的工作室,我也喜欢孤独,喜欢一个人打磨石头、构思、清理、创作,画好了,再发到线上给朋友们看,经常很快就被收藏了。
K:一般什么情况下有兴致创作?
W:得满足我的“三好”才行,第一要有好的石头,第二要有好的心情,第三要有好的题材,好石头、好题材、好心情,要不然画出来的东西都是败笔。而且我也认为,我要做到很放松很快乐,才能给作品传递快乐和轻松。
K:画石相比其他艺术创作,似乎还是个体力活?
W:对,拿回家的石头要进行打磨才能创作,不能磨得太光面,像玻璃那样的话,颜料上不去。需要打磨出磨砂感,就是摸起来像磨砂玻璃那样。我年轻时在工厂当过8年车工,所以打磨石头对我来说倒不难。
K:南京黄梅天时,石头挺容易受潮的,对您的创作有影响吗?
W:有的。夏天的空气湿度大,石头容易返潮,就不容易吸色。而冬天呢,容易起雾,都需要用电吹风吹。而春秋天对画石来说相对适宜。
K:您有办个人展览的计划吗?
W:一直都有。我现在一般是参加一些非遗展,提交一两件作品。其实也想办个人展,但是这样的展览起码要块画石作品吧,目前还没做成。
文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孔小平
视频
戴哲涵
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面对面系列作品,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摘编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19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