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宝玉是《红楼梦》主人公,他是贾母的眼珠子,王夫人的命根子,宁荣二公亲定的贾府事业的接班人。总之在荣国府从上到下三四百的人口中,贾宝玉最为重要,他的出现总是如众星拱月一般。

那么,贾宝玉为什么如此受到重视呢?贾宝玉之名,来源于与他一同出生的那一块“通灵宝玉”,很多人也都知道,这块玉与贾宝玉的“关系”不一般。贾宝玉的出生非常奇异,用书中冷子兴的话来说,“一落胎胞,嘴里便衔下一块五彩晶莹的‘’玉来,上面还有许多字迹”。如此天赋异禀的人物,被都中人作为新闻四处传说,大家都认为贾宝玉这个人物必有些来历,将来会有一番作为。

那么通灵宝玉究竟是什么样子?是否有原型呢?

首先,看一下书中对于通灵宝玉的描写。

通灵宝玉是女娲补天之后遗留下的一块巨石,弃放在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石头经过女娲煅炼,通了灵性,“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某天,一个癞头和尚与一个跛足道人从这里经过。他们同情石头的遭遇,答应将它带入红尘,在那富贵场中、温柔乡里好好享乐一番。那僧便“念咒书符,大展幻术,将一块大石登时变成一块鲜明莹洁的美玉,且又缩成扇坠大小的可佩可拿”。而且在那美玉之上镌刻上几行字迹,于是,那补天之石就变成了“通灵宝玉”。

这块玉上面天然生就“通灵宝玉”四字,正面注有: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反面有云:一除邪祟、二疗冤疾、三知祸福,奇特绝伦。

“嘴里便衔下一块五彩晶莹的玉来,上面还有许多字迹,就取名叫作宝玉。”——《红楼梦》第二回

“托在掌上,只见大如雀卵,灿若明霞,莹润如酥,五色花纹缠护”。———《红楼梦》第八回

“(贾宝玉)‘什么捞什骨子,我砸了你完事!’偏生那玉坚硬非常,摔了一下,竟文风没动。”——《红楼梦》第二十九回

根据表述我们可以从中总结出通灵宝玉的几个特点:

1.五彩晶莹、灿若明霞、莹润如酥玉质凝润、色彩丰富;

2.有许多字迹;

3.五色花纹缠护

4.坚硬非常、摔而不坏:质地坚硬且有韧性,脆性小。

这么一说通灵宝玉的原型似乎有那么一点起色了。

雨花石说

根据《红楼梦》书中的正面描述,雨花石在形、色、质、纹、韵这五个基本要素上几乎吻合,雨花石在收藏界尤其是奇石界中的地位历来较高,尤为文人所喜爱。

它色彩迷人,艳如霞光,质地坚韧细腻,石纹变幻莫测多种多样,构成的图案生动形象,主题极为丰富,就连大小也和文中描述的“大如雀卵”相同,多为籽料形态,这就像DNA的相似度对比,只有找出两者各自的特点,然后一一校对,很快就能得出答案。

除此之外,一位作家所描绘的事物必然与他的生活环境有关,曹雪芹幼年随继父曹生活在南京,直至13岁才离开南京,南京的风土人情给曹雪芹留下了深刻印象,这其中当然也包括产自南京的雨花石了。

玛瑙说

玛瑙和佛道有关,《法华经》中记载玛瑙为佛家七宝之一。通灵宝玉既然是由茫茫大士、渺渺真人点化“携入红尘,引登彼岸”的,他们是要这顽石

“到那昌明隆盛之邦,诗书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那里去走一遭”,

基于这种想法,茫茫大士和渺渺真人应当在他们熟悉的七宝中选择一个,而玛瑙作为这七宝中唯一的“玉”,它的色彩变幻、缠丝现象、质地坚韧凝润也与原文较为接近,可能性同样很大。

通灵宝玉灵性如何?

这块通灵宝玉的目的其实也很明显,那就是想体验一下人世间的繁华,想享受一番人间的繁华富贵,而如今伴随着神瑛侍者降生于贾府中的它,自然也就跟着贾宝玉一起享受了无上的尊容。在这个过程中,虽然这块石头口不能言,虽然也没有关于它的心理描写,但是基本上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它的心已经渐渐地融入到了这个尘世中,而这样的后果就是它的灵性的一点点减少降低。所以,后来贾宝玉受到马道婆的陷害时,这块石头起初才难以发挥自己的作用,后来还是在和尚的帮助下才恢复了灵性。

中国人对于玉的崇拜由来已久,所以赋予了玉石很多奇特的功能,有医学上的,也有精神上的,还有许多宗教、迷信的成分。通灵宝玉的背面刻着铭文,说它“一除邪祟,二疗冤疾,三知祸福”,正是这几个层面功能的反应。

《红楼梦》第二十五回、二十六回中,贾环对于自己庶出的身份不满,嫉妒嫡出的宝玉,趁机将灯油泼在宝玉脸上,给他烫出一溜燎泡。宝玉在治病期间,赵姨娘又和马道婆勾结,使用纸人纸鬼让宝玉、凤姐中邪,满嘴胡话不省人事。后来,通过癞头和尚和跛足道士的指引,二人获得通灵宝玉的护佑,经过三十三天休养,竟然奇迹般好了起来,宝玉脸上的燎泡居然连疤痕都没有留下。

通灵宝玉还可以“三知祸福”。第九十回中,通灵宝玉丢失了,这预示着贾府要发生祸事,于是先是宝玉疯癫,紧接着贾元春就薨逝了。

现代中国人受到西医的影响,对于玉石的疗疾、辟邪功能多有怀疑态度,而曹雪芹却对通灵宝玉除邪、疗疾、知祸的功能深信不疑,通过《红楼梦》的情节安排对此做了验证,让通灵宝玉更具有灵性。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37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