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雨花石 >> 雨花石图片 >> 记忆中的年味二

团年

腊月三十早上,雪又下起来了,堆在还没融化的积雪上,给老家的风景又增添上一道素妆。一大家子早早起来,奶奶、幺婆婆、母亲、大妈、幺妈、幺姑、菊大姑开始准备团年饭。团年,一大家子是要聚在一起的。爷爷、幺爷爷、父亲、大爹、幺爹、姑爹开始写“春联”、写“福”字,他们个个都是书法高手,尤其是爷爷、姑爹、幺爹一手书法非常流畅,他们的书法在县里、镇上的部分单位、机关里的牌匾上,厂房企业、公路边的宣传语上都有出现。附近也有村民拿来红纸请他们写。

写完“春联”和“福字”,大爹、全爹、强爹端来板凳和提前用米熬好的浆糊开始贴春联,各自家的大门、里屋、过廊屋两旁都要贴上春联,贴春联时在门的正上方还要贴上横批。

贴完春联,然后在各自的两扇大门上贴上“门神”门神,即司门守卫之神,是农历新年贴于门上的一种画类。作为民间信仰的守卫门户的神灵,人们将其神像贴于门上,用以驱邪避鬼、卫家宅、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门神分为武门神及文门神,武门神一般贴在大门上,东边为上,贴秦琼像,西边为下,贴尉迟恭的像;是中国民间深受人们欢迎的守护神。

贴好门神后,长辈们又忙着在其它的侧门或二楼(木方和木板做的楼屋)晒台门上贴上已写好的“福”字,寓意来年全家有福气,有的门“福”字还要倒过来贴,寓意“福到”家门。

做完这些,奶奶、幺婆婆、母亲的团年饭已经做好了,爷爷、大爹、父亲,让我们后辈先在上好菜的大四方桌上摆好碗筷,碗里夹上饭菜,摆好酒杯倒点酒,开始“叫(孝)祖先”,请已去世的祖辈、先辈们回来过年,然后在桌下四方烧点火纸,烧给已去世回来过年的祖辈、先辈们在那边的一点路费。收拾好碗筷洗一下,母亲和幺姑开始给大家添饭了,大爹和幺爹在大门外点响一挂鞭炮,随着“啪、啪、啪、噼里啪啦”的鞭炮响声,我们一大家子分几桌入座开始吃起了热热闹闹的团年饭。

吃团年饭还是有点讲究的,讲究的是每盘菜都要吃一点,吃到位。还有菜桌上必备的几道菜;腊鱼、腊肉、腊香肠、猪蹄子、猪头肉、猪耳朵、猪尾巴、大公鸡火锅、糯米丸子、蒸南瓜、粉蒸肉……,没有这些菜就不叫团年饭,因为吃腊鱼寓意年年有余,吃猪头肉、猪尾巴寓意年年有头有尾,还有一个说法;据说小孩子团年饭吃了猪尾巴来年不流鼻涕,吃了猪蹄子来年学习成绩向前跑得快,吃了鸡爪子来年抓大财……反正我们一大家子的团年饭吃得团团圆圆,开开心心。

饭后,母亲、大妈、幺妈忙着收碗做卫生,我们几个小孩子跟着爷爷、幺爷爷用红纸、竹片、浆糊做着灯笼和晚上给已去世的祖先“送亮”用的灯罩。大约下午四五点钟的时候,我们一大家除了奶奶、幺婆婆、大妈、母亲在家准备晚饭外,其余的人带上火纸、香烛、灯罩、小封鞭炮去送亮,尤其是我们小孩子是一定要去的,到了每位祖先的坟墓前,我们小孩子跟随大人要跪着给祖先烧纸送钱、点香插香、磕头,让祖先保佑我们在来年能学习进步,长辈们会祷告祖先保佑我们家族能兴旺发达、家人能平安健康……,这只不过是后人对前人的一种怀念行为及对家庭和下人(晚辈)来年的期望与自我安慰。

吃包面(饺子)喽!晚上我们一大家人边吃着包面(饺子)边各自望向其他(她)家人,看谁能吃到硬币,我们几个小孩子吃完一碗(大概9个左右)没吃到硬币,都闹着还要再来一碗,忽然听到姑爹牙齿发出“吱嘎”的一声,姑爹拿出来一看说“五分硬币”我们几个小孩羡慕极了,然后二分、一分的硬币也随着一个个包面(饺子)随之而出,最终长辈们还是把吃到的硬币都给了我们。

快晚上八点了,大家忙完手头事,都围坐在了家里唯一一台黑白电视机前准备看春节联欢晚会,大爹、大妈端来几个“火盆”放在中间,热热乎乎的,我们几个小孩子看完陈佩斯演的小品后,忽然想起来还有烟花没放,都纷纷拿上烟花、炮竹、冲天炮和火柴,跑到屋外道场边上玩起来,“嗖嗖”“砰砰”的冲天炮、炮竹声以及在天空散开五颜六色的彩珠筒色彩让我们欢呼的发出了激动的尖叫声。临近零点时,大人们拿出“出行”的鞭炮点燃,随着“啪、啪、啪、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再次响起,附近乡邻们各自家门前“噼里啪啦、噼里啪啦”参差不齐的鞭炮声也都响亮起来,“出行、出行,辞旧迎新”抬头望向天空的烟花,过年了,真热闹!

作者简介:

周金钢(笔名中华),湖北宜昌三峡人,宜昌市三峡夷陵观赏石协会会员,宜昌三峡雨花石协会会员,中国乡土作家协会会员,夷陵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有《何为老家》《三峡雨花石的形成与命名》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11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