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莹剔透的玛瑙饰品大家都见过,但你知道在没有先进的工具的情况下,这些玛瑙原石是如何被采挖出来的吗?在阜蒙县苍土乡东苍土村的山坡上,分布着近50个直径1.5米左右的洞口,那一个个遗留在田间的玛瑙矿洞是自辽代以来的民间火石客挖玛瑙原石时留下的。
记得几年前一个冬日的上午,踏着刚刚飘落的雪花,我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杨克全、有着数十年玛瑙开采经验的行家刘国志等人一起,从市区出发,来到阜蒙县苍土乡东苍土村,开始了玛瑙矿洞的探秘之旅。
“看,这就是玛瑙矿洞!”走在前面带路的刘国志一句话就将大家吸引到一起。我站在洞口朝下望去,只见矿洞四壁全是岩石,上面有一个个位置交错的“小窝”,根本看不到洞底。刘国志说,那些“小窝”就是火石客下去的通道,因为日子太久远了,洞的底部都存着积水。我扔一块石头下去,五六秒才听到“咚”的一声回音。
没有现代机器设备的农民,当时是如何将一块块沉重的玛瑙原石搬运出来?火石客又是根据什么探测到藏在地下二三十米深处的玛瑙原石?
丰富的玛瑙储量留下多处矿洞
这些玛瑙矿洞只能在冬天的时候才看得清楚,要是在夏秋时节,田野里满眼是绿,连矿洞周围都是高高的草丛,很难找得到。
刘国志之所以知道这个地方,是因为他年轻的时候就在这里挖过玛瑙,他的老家就在苍土乡。“咱们阜新,玛瑙储量很丰富,许多乡镇的荒野或山坡都留下了玛瑙矿洞。就说我的老家苍土乡吧,以前地里、河里随处可见火石,有时发大水,水流就会把山上的火石冲到沟里。小时候,我常常拿着筐去捡火石,一斤就能卖个三元两元的,那时在生产队干一天才七毛钱。”说起小时候的经历,刘国志就像讲故事一样,而玛瑙原石在他的口中依然叫火石。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苍土乡常常发生这样的故事:一户村民盖房子,在挖地基的时候,居然挖出一堆玛瑙原石来。盖房子居然挖出了宝,这家人不仅盖了房子,还挣了一笔钱。一户村民在种地的时候,铁铧犁被藏在地里的石头弄坏了,主人不但不生气反而还很高兴,因为只有坚硬的玛瑙才能将铁铧犁弄坏,而挖出一块玛瑙石,当时能卖10多元钱,一个铁铧型才1.7元。因为有这样的资源优势,村里人对于挖火石乐此不疲。而刘国志就是做这一行起家的,如今已经拥有自己的玛瑙加工企业。
“从地面上看,我们只是看到一个个洞口,他们之间仿佛没什么联系。其实不然,在地底下还藏着平行分布的通道,一个洞口和另一个洞口在地底下很可能是通开的。和电影《地道战》里的情景有点相似。”刘国志进一步解释。
发现玛瑙矿脉需要引线
玛瑙矿洞都是这种深深的圆洞吗?玛瑙石都喜欢藏在什么地方?阜新的玛瑙矿脉分布很零散,并不像铁矿或煤矿那样,发现之后就可以用机器进行大规模地开采,然后用卡车运出去,玛瑙不一样,这里一垛,那里一堆,但对于经常挖火石的人来说,他们是能够发现规律的。
火石可能藏在土窝里、黄泥里或是地下的岩层中。一般来说,火石是有引线的,而这引线就是不值得雕琢的火石。经验丰富的行家能够看地三尺。有时从地面上发现一块火石,就顺势挖下去,就会找到玛瑙矿。越是岩层深处的玛瑙,质量越好。
“玛瑙是有尊卑的,在一个玛瑙垛里,有国王、有大臣,还有戍边大将。那些引线就如同戍边大将,他们指引着方向,带领着火石客去找到大臣和国王。众大臣像莲花瓣一样托着国王,国王就是一垛玛瑙矿里质量最上乘的玛瑙原石,一个垛与另一个垛之间常常会有10米远的距离。”刘国志用很形象的语言介绍着玛瑙矿脉的分布,“藏在岩层里的玛瑙矿脉就如同一棵瓜秧,藤蔓就是引线,那一个个瓜蛋就是一个个玛瑙垛。”
玛瑙矿开采前要举行庄严的仪式
一个玛瑙矿洞,它的深处是什么样子的?没有现代机器设备,火石客又是用什么手段进行开采的?10多年前,我曾经有过一次到达玛瑙矿洞底部的经历。那是在年的时候,阜新出现了一个大事件——发现玛瑙王。我曾跟随一位叫王福昆的火石客到他采石的矿洞去一探究竟。
记得那个洞口直径1.5米左右,洞深30米左右,从洞口往里看是垂直的,洞口外,一根拇指粗的麻绳一端牢牢拴在一个辘轳上,另一端系着一个大筐伸入洞底。在王福昆的帮助下,我抱着大筐被送到矿洞深处,到达洞底后,平行着有一个通道,火石客就顺着引线的指引用铁钎子将一块块玛瑙石凿下来,用筐运出去。
刘国志说,当发现一处玛瑙矿脉之后,先用铁锹或铁钎挖土或凿岩石,挖到半人多深的时候,就需要借助辘轳来运土或石头了,“矿洞壁上都有错开的‘小窝’,那是脚蹬的地方。就是在黑天,我都能顺着那些‘小窝’下去。在洞的底部,冬天很暖和,夏天却特别冷,所以多数都是在冬天挖。”
自古以来,在民间挖火石是有很多规矩的,而且这规矩是世代相传下来的。挖到火石时,不能急于开采,采石人要上香磕头,把家里好吃的东西比如猪头肉、黏豆包摆上,说“请”,然后才能进行开采。开采的时候,不能说丧气话,也不能说不吉利的话,每天都要高高兴兴地,只有这样才能采到质量上乘的好原料来。
随着时代的发展,阜新大地里的玛瑙矿藏越来越少,留在田野里那一个个玛瑙矿洞就成为历史的见证者,讲述着一段又一段精彩的故事。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36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