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医院太原哪家好 http://m.39.net/pf/a_4779967.html

“青睐”寻访摄影团11月23日走进霞浦,逗留五天,行走了15处摄影点,29日乘坐高铁返程。高铁路程9个小时,团员们很多时间在交流摄影作品、谈论拍摄感受。临近北京南站,忽然在我们的座椅前排站起一位身材魁梧的男士,他告诉我们:“我是霞浦人,了解霞浦的摄影行业。”我们请问大名,他说:“我叫郑德雄。”

大家愣了一下,随即都记起来,在我们走过的每一个地方,几乎都能看到署名郑德雄的摄影作品。他的摄影大气、细腻,有油画的肆意,更有国画的写意,可见出鲜明的个人特色。而在霞浦行前所做的功课中,郑德雄更是一个随处可见的名字。

他被称为带动霞浦滩涂摄影并将之推向世界的“第一人”,他是国家一级摄影师、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美国摄影学会(中国)副主席、福建省摄影家协会副秘书长、宁德市文联副主席、福建省十大杰出摄影家。

我们立刻约他:明天,让我们听一听您的故事吧!

约在了报社。故事从头讲起。老郑在高铁上的神奇出现,给我们“青睐”霞浦行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有了一种曲终奏雅之效,也让我们这组霞浦专题报道得以回味滩涂摄影的过往历程。

随身带砍刀,成了“遇山开道”的好手

郑德雄也搞不清为什么从小就喜欢摄影,如果要说清楚源头,那就是家乡太美了!他生在海边,老家是霞浦的一个小渔村——大京。大京地处外海,有漂亮的沙滩、礁石,小时候的郑德雄经常在海边玩耍。小学三年级时,邻居家的大哥买了一台海鸥相机,他经常借出来去拍他眼中海的美景。大哥哥看他异乎寻常地热情,还教他冲洗过相片。

他一直梦想着有一台自己的相机。工作后,愿望终于实现了,他的第一台相机也是海鸥。他记得那时候没什么钱,都买一些散装胶卷来用,相纸是人家不用的碎片。

上世纪90年代初,郑德雄开始经营商业摄影,自己既当老板又当摄影师,那时他不过30来岁。影楼规模渐渐做大,有了几家分店,请了很多专职摄影师,郑德雄也培养了自己的学生。有了闲暇时间后,创作的欲望又生了起来。

还是想拍海。

霞浦拥有公里的海岸线,除海岛之外,陆地的海岸线郑德雄基本走了一遍。海边那个时候不太通公路,他就沿着海岸线徒步走,从这个村到那个村,有时候就住在老乡家里。

“最初不懂,净在海边瞎转,走了很多冤枉路。”在沙江码头拍照,感觉高度不够,郑德雄就从山底下硬爬上去,因为没有路,爬了很久,他的身上很多地方被草划出了血,爬到上面一看,拍照角度好多了,同时也看到另一侧有条修好的台阶路,“我们不知道,如果知道直接上去多好,下次才知道从反方向绕上来。”

而更多的地方是没有路的。那一段时间,郑德雄经常随身带着砍刀,边走边劈开杂草,成了“遇山开道”的好手。霞浦著名的摄影点,如北岐、小皓、东壁、S湾等,都是郑德雄这样一个一个找出来的。“找到一个点觉得好就拍,拍后就记录下来,几点钟拍最好,适合拍日出还是适合拍日落,记多了心里就有数了。”

霞浦的滩涂美,但在高视点的情况下,其色块和线条才更能淋漓尽致地展现,郑德雄爬了很多山,“每个山头都爬高看一下,这个点好就拍,这地方看到的画面太短,这个海滩没有东西,总结了不少经验。”

最初,郑德雄也不懂潮汐时间,到海边看不到滩涂,找当地渔民寻问。渔民告诉他:来的时间不对。郑德雄奇怪看滩涂还有时间对不对?向渔民请教才知道,每个月的初三、(农历)十八是最大潮,落差大,滩涂露得多,劳作场景也多。郑德雄由此仔细研究潮汐涨落,也想起小时候在海边玩时的海水。“实际上潮水每天都在变化,推迟或者提前,早晚退潮,滩涂才露出来,渔民才可以下去作业。”这是海的轮回。

郑德雄还记得第一次自己拍滩涂,是年,去的是浮山。“那个海边还是一片原生态,沙滩上全是雨花石一样大大小小的石头,长满了黄色的小花,还有很多草屋。”拍过无数风景的郑德雄感叹:“真是太漂亮了。”

郑德雄不断寻找最佳的摄影点位和摄影时间,挖掘出了东冲半岛两侧“十大最美滩涂集群”和“东西南北四条摄影路线”,这些都为霞浦滩涂摄影向专业化、基地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到目前为止,霞浦常规摄影点有十几处,可以不重复地拍摄一个星期。

霞浦摄影旅游“是被逼出来的”

从纯粹的摄影爱好到使霞浦为世人所识,郑德雄是无心插柳。他特别感谢一位朋友的发现和推动,这位朋友名叫庄文。庄文第一次看到郑德雄的摄影作品便吃了一惊,立刻说:“拍的这么好,放在抽屉里面干什么?应该办展览、投稿、参加比赛。”

庄文用郑德雄抽屉里的照片安排了一场展览,那是霞浦的第一个摄影展。年春节期间,在龙首路的街道上,一条线连接两棵树,夹子直接夹住照片,多幅照片就这样展出了。

“那场展览居然很轰动,好多看的人不相信是我拍出来的,说是画的吧?还说我们住在海边都没看到这么漂亮的景色啊!”

这场露天展览展出了三天,霞浦人第一次看到霞浦这么美,家乡这么美!展览结束时,郑德雄发现照片少了一些,“可能是被喜欢的人摘走了。”也有人讨要,郑德雄就送。最后,展出的多幅照片,收回来几十张。

听从庄文的建议,郑德雄开始向摄影杂志投稿,《大众摄影》《中国摄影》《摄影之友》《摄影家杂志》等都在他的投稿视野。他把一年拍的照片全部洗出来,抱一大叠到邮局去寄。

郑德雄的第一张彩色摄影作品发表在专业级杂志《大众摄影》上,并在月赛中获得银奖,题材是他的家乡,标题是《宁静的港湾》。之后,郑德雄一发不可收拾,年一年,在所有报刊、杂志专业摄影媒体,他都拿到了“十佳摄影师”称号。同时,作品也在各大摄影比赛上屡屡夺冠。

郑德雄的作品出了名,也带动得霞浦出了名。全国各地的摄影爱好者纷纷找上门来,请郑德雄带路拍片。第一拨是浙江丽水的摄影师,郑德雄带他们走了常规的几个拍摄点,他们已经高兴得不得了。

来的人越来越多,郑德雄热情好客,但也慢慢感到难以应付。那时候,一年几十万元的接待费都是他自掏腰包。年以后,郑德雄觉得撑不下去了,他想躲起来,想搬离霞浦。一个台湾朋友提醒他,可以适当收点钱平衡一下,“你这样大包大揽,大家也都不好意思来了。”

郑德雄觉得有道理,于是和《大众摄影》杂志联系,表达了想组织“行摄霞浦团”的愿望。《大众摄影》的编辑说:“你早就该这么做了。”

年5月1日,第一个行摄霞浦团组团,一行20人,一周时间,收费每人一千余元。活动结束后,郑德雄颇为惊奇地发现,这一趟收入了几万元。霞浦摄影旅游开始走上商业化道路,郑德雄觉得:“是被逼出来的。”

这之后,郑德雄开始有意识地推广和宣传霞浦,在一些时尚杂志、旅游杂志,甚至航空杂志上做相应的摄影专题,因为霞浦的照片很多是高角度俯拍,很适合航空杂志用。

90多岁的摄影家简庆福频繁光临

民间摄影做得火热,政府也适时出面了,年,一位挂职副县长找到郑德雄商量,如何将霞浦摄影做大做强,带动霞浦的旅游产业?郑德雄建议,和媒体联合,举办全国性摄影比赛。

“第一届霞浦全国摄影比赛主题是《我心中的那片海》,和《大众摄影》《中国摄影》两家杂志社联办,向全世界征稿,非常成功,收到了两三万张参赛作品。”

到目前为止,霞浦全国摄影比赛已成功举办五届,第六届刚刚启动。郑德雄说:“我们每一届是一个不同的主题,由此开始,我们不再是单纯的摄影活动,而是通过摄影活动带动经济,发展社会效益。就是说不仅从单一的摄影意义上去做事情,也不仅是从经济角度,还考虑到了社会效益。”

政府每年都有一些投入,包括宣传推广方面、景点设施建设方面。“东壁的沿海木栈道花费两三千万元,非常美,都是政府做的。”“青睐”摄影团亲身走过这条“非常美”的沿海木栈道,那种心旷神怡的体验也只有置身其中才能体会。“山海画境”、“摄影人必去的十大风光摄影胜地”,绝不是浪得虚名。

年5月,在郑德雄等人的提议下,霞浦开始尝试滩涂摄影接待服务的商业化模式,主要提供机场和火车站间的接送、餐饮住宿、往返摄影基地交通,以及摄影辅导等“一条龙”服务。

郑德雄还提议,要对从业人员进行集中培训,培训内容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旅游服务,二是摄影专业。“我们不叫导游,我们叫摄影指导,简称摄导。培训由旅游局牵头,劳动局主办。培训合格发给职业鉴定证书,通过这种形式对霞浦的接待服务进行统一管理。”

目前,霞浦全县从事摄影接待服务的商业团队有几十家,负责摄影辅导的“摄导”已达多人,接待摄影爱好者的家庭旅馆也如雨后春笋般兴起。

最大特点在于四季的不断变化

去年一年,霞浦摄影旅游的游客达到三四百万,霞浦何以具有如此魅力?郑德雄总结,霞浦最大的特点在于一年四季的不断变化,这是最吸引摄影爱好者的地方。

霞浦的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的劳动场景与自然环境结合,“春天是小海作业;初夏是收海带的季节,海带可以写实,也可以写意;盛夏时节空气通透,能见度高,光影效果极好,尤其是台风前后的光影变化,常会使人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近几年郑德雄拍片拍得少了,主要原因是感觉技术上没有新的突破,但是台风前后他肯定要出去走一走,“那个时候可以见到火烧云、耶稣光,跟平常的日出日落大不一样,特别出彩。”

秋天,是紫菜养殖季节,那是好几个月的时间,从插竹竿、拉网分苗,直到紫菜成熟,随着劳动进度的更换,每一天的场景都在发生变化。“所以说霞浦的美不仅是自然风光的美,还是一种人文之美、渔耕之美,它表现了人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处的关系。这也使得在霞浦拍出的片子既有外在形式美,也有内在的人文美。”这得益于霞浦近几年养殖业的发展,像海带、紫菜、海参、鲍鱼这些养殖的场景,给摄影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

郑德雄记得,他的一个学生曾经拍了一张紫菜圆圆垂下,和水面形成半圆倒影的照片,整个画面的形式感强,又富有内在张力,他特别喜欢。问在哪里拍的?学生说是在北岐,郑德雄立刻赶过去,到现场一看,场景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霞浦变换的美景也吸引着摄影爱好者一次又一次地来,“来几十次的都有。”郑德雄举例,香港著名摄影家简庆福,在他90岁到93岁那几年,频繁光临霞浦,简庆福感叹每次来都有不同的收获,不一样的感受,跑遍了全世界,唯独对霞浦的海情有独钟。

霞浦的众多摄影点在郑德雄心中排名也有先后,“第一个成名的摄影点应该是小皓,因为小皓的片子获奖最多。东方鱼排不管什么季节拍都一样,变化不大,所以很多人去一次就不再去了。花竹的前景不大,因为只有日出,比较单调,而且只有冬天太阳的方位是对的,夏天太阳移位,在花竹拍不到日出。北岐不一样,什么季节都可以拍。”所以他认为最有前途的摄影点是北岐、小皓和东壁。

现如今,霞浦的旅游摄影每年可为霞浦增加十几个亿的附加值。同时,通过摄影还影响并带动了观光旅游,每年都有世界各地的游客专程到霞浦观光。“霞浦没有4A、5A级景区,旅游者到霞浦也是去摄影点。我常常问他们,不搞摄影来霞浦干什么?他们说我们也拍啊,用手机拍。”

霞浦摄影,拍得开心最重要

由摄影延伸出来的第一个职业是摄导,第二个职业是渔模,郑德雄介绍,有的一个村里面就有十几个模特。

渔模是应需而生。

霞浦当地的摄影师得天独厚,到海边看到有渔民劳作即刻就拍,没有碰到就下一次再去。但是专程来拍摄的摄影师们就不一样了,来一趟不容易,拍不到很遗憾。“曾经台湾的一位朋友要做一个霞浦的专题,少一张小皓的片子,就是渔民张起三角渔网在海边作业的场景。但那是春天时做的,他来的时候是夏天。我说现在这个季节没有啊,他说能不能请他们来配合?”这位台湾朋友给了郑德雄请渔模的启发。

张连水是郑德雄的第一个渔模,是他在北岐渔村里找来的。郑德雄请他当渔模,按时发工资,另外买了几条小木船交由他管理,拍照中需要他出场时把船开出,并且要求随叫随到。

开始时张连水表情紧张,姿态僵硬,郑德雄一点点教,“现在他很专业,还会教摄影师拍照,告诉他们过来一点,这边光线好,这个角度好。”

十几年过去,现在五十余岁的张连水还在做渔模,一个月可以收入几千元。他说赚到钱是一回事,自从干上这个行当就很快乐,这是最让他高兴的。

但许多人对如此的摆拍摄影有质疑,郑德雄对此有自己的想法:“我一直提倡霞浦是旅游摄影,或者说艺术摄影,我们做的不是新闻摄影、纪实摄影,所以我认为摄影创作带有创造性地设置一些场景,是可以的,就像我们看的电影、电视,那不是摆拍创作的吗?”

“霞浦要定位在旅游摄影,要以拍电影、电视剧的理念来拍照片,拍得开心是最重要的,所以才会设置很多场景,甚至造很多场景,我们也鼓励谁投资谁受益。”

郑德雄还希望建立大霞浦概念,把福建省、浙江省的海岸摄影资源整合过来,使摄影师在霞浦一地就可以拍到多种题材。另外,他还想恢复并挖掘传统渔耕文化,比如古代的帆船、撒网,让这些已经消失的渔耕作业再走出来。

打造国际摄影艺术村

霞浦的民宿也是郑德雄率先发起的。他先看中了牛栏岗村,那里依山傍海,郑德雄租了几栋老百姓的房子来改造,自己也住到了那里。同时,他还动员朋友及学生一起做。网红民宿“时间海”位于东壁,就是郑德雄的学生主持的,“那是夫妻俩,丈夫是学建筑设计的,妻子是学平面设计的,他们俩把时间海打造得非常洋气漂亮。”现在,牛栏岗和东壁都已经是民宿村了。

“青睐”团由这两个村经过时,眼前一亮的同时,也感觉到一些视觉上的紊乱,最明显的是风格的杂乱。郑德雄同样看到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和失败的地方,他认为牛栏岗的改造就是失败在风格的不统一。“本来就七栋房子,每一座的风格都不一样,有的做成徽派建筑,有的保持霞浦风格,有的是请杭州设计师来设计的,五花八门。”郑德雄认为要读懂当地的建筑,必须跟大环境融入,小环境可以打造,大环境是不可复制的,所以要跟大环境融为一体,在保持原有风格的基础上植入现代元素,由此产生一种对比,在视觉上产生一种冲撞。“在风格上一定要统一化,不能东一座西一座。同时要有变化,但不能有冲突,一定要从这个理念去做这件事。”

目前,郑德雄有一项大计划,他看中了位于东壁村上游的古桶村。他租下了整个村,想打造一个国际摄影艺术村。

按照郑德雄的设想,今后的古桶村是这样的:有文化人工作室,书法家、音乐家、摄影家都在其内。会相应地做文化活动,诸如乡村音乐会、诗歌朗诵会、书法笔会、摄影沙龙。村庄里面可以看到老百姓织网、补网、晒鱼干,还有特色餐厅,以及时尚咖啡馆和书店、影剧院,“我想让想来的人来,来了就舍不得离开,离开了还想再来。”

这样的雄心大志,基于霞浦的人气,“有了现在这样的氛围,运作起来就相对容易。我想争取今年年底古桶村项目就启动,今后一段时间,我的精力会投入到一个村庄,打造出一个文化艺术村。”

郑德雄的儿子学的是摄影专业,名叫郑戈,今年30岁,子承父业之外,也更加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郑戈主攻航拍,是唯一一位获得“天空之城全球航拍大赛”年度大奖的中国人。郑德雄经常向儿子请教,“因为他技术方面比我强,我是不太讲究技术的。”但看着郑戈拍摄的气势宏大的航拍作品,他也羡慕不已。为了霞浦的那一片海,下一代已经加入到守护者的队伍中了。

郑德雄说,自己无数次追梦一样来到海的身边,在黎明或黄昏,在晴日或月夜,为了一束穿透云层的霞光,为了一湾曲曲折折的波浪,为了一艘泊港的渔船,为了一群归来的海鸟……他等待、倾听,然后用画面诉说,用一种朴素的、自然的、真实的、纯净的方式诉说。这其中闪烁的光芒让他陶醉。他坚信,这样的光芒会一直闪耀到时间的终点。

文/本报记者王勉

本版摄影/郑德雄

青睐霞浦行报道见

B2-3版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373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