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金晶
在今年中国共产党迎来建党周年之际,南京出版社推出了何建明先生的最新报告文学作品《雨花台》一书,正是以纪实史诗的形式,真实记录并还原了在雨花台牺牲的代表性英烈的动人故事。相信这些英烈故事能够让更多国人明白今日幸福生活之不易,继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奋勇前进。
《雨花台》结构设计可谓煞费苦心。全书共十八章,每一章都是围绕一个或一组在雨花台牺牲的英烈的动人事迹而展开。
在本书讲述的诸多雨花英烈当中,除了邓中夏、恽代英等少数几位烈士的公众知晓度较高之外,其他诸如金佛庄、施滉、“保尔”等烈士,对于今日的社会公众,都是极其陌生的名字。何建明认真而虔诚地为他们立传,让更多人知晓这些平凡而伟大的名字、这些质朴而动人的故事。
本书涉及的相关史料包括年谱、传记、回忆录、口述访谈、会议记录、历史档案、诗文作品等各个门类。作者在行文过程中,一方面将上述史料转化为流畅、生动、易读的转述文字;另一方面也注意大量原文摘引相关重要史料,使得本书史学价值与意义更加彰显。
本书洋洋数十万言,自始至终都饱含着作者对于雨花英烈的满腔温情。比如第六章,在描写年仅19岁的贺瑞麟就义场景时,何建明这样写道:(面对党旗)他竟然笑了,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留给敌人的是一个共产党人在面对死亡时的微笑……
又如作者在最后一章的末尾,讲述对于雨花石的记忆时,他这样写道:看着它(雨花石)的斑斓,就像看到一位位为我们创造今天幸福的生活、建立伟大的国家的那些烈士们的容颜,就像能聆听到他们的心跳……
在《雨花台》一书中,最让笔者震撼和感动的,是邓中夏、施滉、“保尔”这三位雨花英烈的故事。
作为北大进步青年学生和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邓中夏也是在雨花台牺牲的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邓中夏在革命处于最低潮时被捕,在狱中的他,坚守信仰,忍受了种种酷刑,绝不出卖组织。甚至在就义之前,他还给难友们讲课:一个人如果为了个人升官发财而活,那是苟且偷生的活,虽活犹死。一个人如果能为了最多数的中国民众的利益而活、为勤劳大众的利益而死,虽死犹生。
邓中夏的这些临终感言,至今听来,仍然让人热血沸腾、感佩不已。
作为五四时期清华学生领袖的施滉,到美国斯坦福大学深造期间,还写过《孙中山传》,是一位很有学术潜质的青年学人。然而在中国已经无法安静地放下一张书桌的时代里,施滉毅然投身革命事业,最终在雨花台壮烈就义。
从化名“保尔”的英雄事迹,就可以看出许包野献身革命事业的决心与勇气。他拥有哲学和法律两个博士学位,曾经在莫斯科东方大学、中山大学有着五年任教经历。就是这样一位学富五车的知识分子,毅然服从组织安排,在革命形势最为艰难的时刻回国,先后在厦门、江苏、河南等地开展工作,牺牲时年仅35岁。
邓中夏、施滉、“保尔”——这三位烈士的生命虽然逝去了,但其名字与精神,却永远铭刻在中华大地上。用何建明在本书后记里的话来说,就是“烈士的事迹不是单向和独立的,他们的血迹与足迹是融入历史洪流的”,而本书的用心书写,就是要尽可能“让人物跟历史风云走、让人物的精神随信仰行”。
(《雨花台》,何建明著,南京出版社出版)-07-:00:00:雨花英烈的史诗/enpproperty本文来源:甘肃日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38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