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寻“年味”,甘熙故居南京民俗博物馆可谓是年味十足。一把剪刀,便可以纸上“生花”;一块黏土,捏出栩栩如生的动物……十多位非遗大师用绝活迎接牛年。

走进位于南京甘熙故居的彩灯坊,各式各样古朴典雅的荷花灯、栩栩如生的生肖灯……匠心做灯一辈子,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秦淮灯彩代表性传承人曹真荣与他的花灯作品早已美名在外。但曹老说,时代在进步,花灯也要推陈出新。与12年前创作的生肖灯相比,今年的牛灯作品充分具备了牛年的精气神。

曹真荣(左一)

曹真荣介绍,头朝下,屁股微微朝上撅起的叫“牛气冲天”,代表着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气。而牛头低下,牛角前顶,处于一种战斗状态的叫“拓荒牛”,表达新一年满满的干劲和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曹真荣说,要造出栩栩如生的牛灯,就要准确把握住牛的造型和神态。

都说“秦淮灯彩甲天下”,从事花灯制作65年,如今几十万个精美花灯经由曹老的手,从秦淮河畔展出至世界各地。为了传承好这门手艺,这些年曹真荣将制作花灯的方法总结成书,也常常出去教学,带领孩子们认识花灯、制作花灯。

张苗

与曹真荣同一屋的是“金陵葫芦张”,年近八旬的张苗说,从自己种葫芦,到画葫芦,再到如今教年轻人画葫芦画,他在葫芦画里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张苗五十多岁开始创作葫芦画,二十多年绘制幅,这要感谢母亲。“当时我母亲八十多岁,我说‘妈妈,我小时候你画过葫芦,现在还会吗?’她拿着葫芦就画了几朵牡丹。我想她八十多岁都能画,那我五十多岁也能画啊。”

90年代,张苗曾参加过江苏省民间工艺展览会,当时看到过一位老艺人创作出来的葫芦画特别漂亮,正是这场展览会激发了张老的创作念头,他还特地赶到南通海门向传统艺人取经。经过多年摸索,才让如今的葫芦画流光溢彩。葫芦画创作起来并不轻松,给葫芦上底色至少要三遍,遇到个儿大的葫芦抱不起来,手就要一直提着,这对于一个已到古稀之年的老人来说并非易事,尽管创作葫芦画如此繁杂,张老还是愿意精心雕琢。“在纸上蘸上墨汁或者颜料可以大笔一挥,但是这个上面画两三公分我就要加一次,颜料厚了笔走不动,颜料薄了会流,我们就下笨功夫。”

在张老的工作坊,摆放着大大小小两百多个葫芦,上面图案各不相同。今年是牛年,张老也创造了不少牛年葫芦,比如六头牛组成的“六六大顺”。

南京泥人有一个名字,叫做“南京小彩塑”。南京泥人造型小巧简洁,线条自然流畅,色泽鲜艳明快。在甘熙故居有个南京“泥人何”,南京泥人省级传承人何斌研习了无锡惠山泥人、天津泥人,还对西方雕塑有了解。

何斌是土生土长的南京人,外祖父是一位扎制“秦淮灯彩”的手艺人,何斌从小受到熏陶,萌生了当一名手艺人的想法。不过,他没有从事灯彩,偶然的机会,他进入宜兴一家紫砂厂当学徒,并从紫砂工艺美术大师徐秀棠那儿,接触到了来自天津“泥人张”的泥塑技艺。学成之后,何斌回到南京,取材戏曲、年画、民间故事等,创作了一批既传承了南京泥人特色,又博采众长、新颖多样的泥塑精品。

牛年,少不了“牛”元素泥人,比如抱着雨花石的福牛。“福牛的胸口抱着不是传统的金银珠宝,而是雨花石,也是南京吉祥的象征,做了双非遗的结合,希望带来吉祥。”何斌说。

何斌

喜欢钻研的“泥人何”还把紫砂工艺融入到福牛中,一个个大腹便便的小牛,浑身成紫砂色,可爱淘气。何斌给这些紫砂牛起了名字——牛气冲天。“紫砂本身抛光后很漂亮,牛年希望大家能够‘牛’转乾坤,牛气冲天。”

更多详细报道,欢迎收听江苏新闻广播(南京地区FM93.7,苏南地区FM95.3)的各档节目:《江苏新闻联播》07:00-07:30《新闻早高峰》07:30-09:00《新闻晚高峰》18:00-19:00。

(来源:江苏新闻广播/沈杨李秋雨顾倩颖编辑/韩瑜)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3018.html